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多元识读理论下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然拼读法的实践探索

作者

郑佳馨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50358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然拼读法的应用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一方面,随着英语启蒙教育需求的增长,该方法因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被广泛采纳;另一方面,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部分教师对自然拼读法的理解尚停留在表层,教学实施往往局限于字母与发音的机械对应,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将拼读技能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学方法创新不足,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有待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教材中拼读内容与实际语境的割裂,导致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多元识读理论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新思路。该理论由“新伦敦小组”率先提出,其核心要义在于:语言教学应当突破传统文字符号的单一维度,整合视觉、听觉、动觉等多重感知通道,并重视社会文化语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1]。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自然拼读教学,不仅能够拓展语言输入渠道,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为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开辟了新路径。

本研究旨在基于多元识读理论视角,探索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践路径,解决当前拼读教学中存在的情境缺失、方法单一、成效有限等问题,以学生语言发展规律为核心,融合多模态、多语境、多文化元素,构建富有层次与意义的教学路径,在过程中实现感知、模仿、运用语音语调,理解和掌握拼读规律等目标[2]。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自然拼读法(Phonics)源于英语国家母语儿童的早期识字教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系统掌握字母与发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提升英语阅读和拼写能力。近年来,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从教学内容来看,研究者多聚焦于自然拼读在语音教学和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此外,不少研究关注自然拼读与绘本、图像等教学资源的融合。尽管实践成果显著,但现有研究也揭示了自然拼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自然拼读法的认识停留在“拼读规则传授”的表层,缺乏有效的情境化设计,导致教学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表层;另一方面,教材资源有限、课堂活动形式单一,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多模态手段为学生创设拼读训练的情境和机会。此外,学生个体语言能力差异较大,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

“多元识读能力”这一理论“新伦敦团体”由首次提出,理论核心在于强调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具备通过语言、视觉图像、符号和音效等多种模态来批判性地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能力[3,4]。近年来,“多元识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大都以 Kress&van Leeuwen(1996)的视觉语法、张德禄(2018)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为理论依据,主张教学过程中多模态元素的融合。多模态元素的融合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真实、具象化的教学情境,更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多模态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为解决自然拼读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同时,在国内自然拼读教学部分研究中,已有学者初步将绘本、图像、声音等元素引入自然拼读教学实践,虽未明确以“多元识读理论”为指导框架,但教学实践已体现出多模态融合、多样语境支持、图文互构等核心特征。因此,在多元识读理论的系统指导下重构自然拼读教学路径,既可优化课堂实践,又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正是当前研究亟待突破的关键方向。

2.2 理论基础

在当代语言教育领域,多元识读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该理论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以书面文本为主的单一识读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语言学习应当突破传统的读写能力框架,转而关注多模态语境下的综合识读能力培养[4]。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英语教学的要求,结合多模态的有关特点,将多元识读理论应用于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其指导作用:第一,多模态呈现方式。自然拼读教学涉及抽象的字母与音素对应关系,这与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存在一定矛盾。借助多元识读理论,教师可以运用图像、动画、视频、歌曲等多元呈现方式,将抽象的拼读规则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语音认知。例如,通过动画演示发音部位,或利用歌曲强化发音规律记忆。第二,真实语境创设。传统的拼读教学往往将语音规则孤立教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其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价值。多元识读理论强调将语言学习置于真实语境中,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情境,如购物场景、校园对话等,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拼读规则的实际运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第三,差异化参与设计。基于多元识读理论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关注,拼读教学应当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设计角色扮演、拼读闯关游戏、绘本共读等差异化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第四,语言能力整合。多元识读理论启示我们,拼读教学不应止步于语音规则的掌握,而应成为连接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桥梁。教师可以将拼读教学与绘本阅读、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活动有机结合,通过设计综合性语言任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例如,在完成特定字母组合的拼读学习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词汇的听写、造句或故事创编。

这种基于多元识读理论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拼读能力,更能培养其在复杂语境中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为终身语言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 多元识读理论下自然拼读法的实践策略

3.1 实施原则

在多元识读理论的指导下,自然拼读教学不应该仅是语音规则的传授,更应为学生在多模态语境中建构语音知识、理解语言意义、发展综合语言能力创设情境[1]。基于新伦敦小组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教学方式: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性框定、转化实践,思考多模态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基于此,自然拼读教学应遵循以下实施原则:多模态输入原则,实景实践要求浸入式教学,多模态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语境嵌入原则,明确指导和实景实践是一体的,因此在自然拼读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故事、游戏、对话等具体语言情境为载体,然后补充相关的拼读知识,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参与互动原则,批判性框定要求学生学生在知识传授后发表自身观点,即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与合作性,通过任务驱动与情境交互激发学生语言运用的主动性;知识迁移原则,转化实践要求学生将构建意义的能力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于实践,即促使拼读能力向阅读理解、口语表达等语言技能迁移,实现语音知识向语言综合素养的拓展[6]。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围绕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调动多种模态资源,构建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3.2 各模态的运用策略分析

3.2.1 视觉模态:图像、字形与色彩强化音形关系

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视觉模态常常被用作引导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借助卡片、拼读墙、字母挂图等手段,将音素与字母的形态、位置、颜色进行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例如,在教学 /æ/ 音时,教师可展示包含该音的关键词“cat”,并配以卡通图像,通过标红的“a”强化学生对元音发音的注意力。此外,阅读绘本是视觉模态运用的有效形式。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联系字母拼写与词汇发音,形成音—形—义的三维对应,从而提升语音意识和整体阅读理解能力。

3.2.2 听觉模态:韵律、重复与语音感知训练

听觉模态的核心在于通过有节奏、有重复的语音输入,提升学生对音素的敏感度与辨识能力。教师可设计儿歌、押韵短语(rhyming words)或“说—听—找”类游戏,帮助学生识别相同或相似发音。例如,在教授元音组合“ee”的发音时,可以设计如下活动:“Listen and circle: bee, tree, feet, sleep, bed, men”,引导学生通过听觉识别“ee”发音词汇,从而内化拼读规律。多次重复朗读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音记忆和口语输出的准确性。

3.2.3 动作模态:手势、口型与身体律动增强发音训练

动作模态是连接学生感知与表达的重要方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结合口型训练和拼读手势进行音素操练。例如,教授辅音 /s/Ω 时,学生边发音边模拟蛇游动的动作,使语音认知具体化、形象化,提升参与度和记忆效率。同时,通过 TPR 将动作与指令相结合,如“Touch your head if you hear b ”,既可以检查学生对音素的理解,也有助于增强学习趣味性。

3.3 多模态整合实践路径:以教学活动为例

在实际教学中,模态并非孤立使用,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下以“字母组合‘ar’的发音教学”为例,展示多模态融合策略的实施路径:

课例主题:认识和掌握字母组合“ar”发 /α:/ 音(如:car, star, farm)

活动设计:

情境导入(视觉+听觉):播放《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歌曲,引导学生感知并辨认歌曲中带有“ar”音的单词,通过歌词和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音形识别(视觉+动作):展示“car, star, park”等单词图卡,并进行拼读操练,配合手势动作,如双手向上指模拟星星闪烁表示“star”。

语境应用(多模态整合):设计对话任务“小车去哪儿了?”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围绕单词car、farm、park等进行表达练习,增强拼读规则的应用能力。

巩固拓展(写+读):布置绘本阅读任务,如自制图文绘本“My Little Star”,要求学生标出其中含有“ar”的单词,并尝试朗读与复述。

通过多模态融合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字母组合“ar”的发音规则,更在真实语境中实现了拼读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了语音意识、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在多元识读理论的指导下,自然拼读教学不再是单一技能训练,而是多模态融合下的语言意义建构过程。视觉模态有助于加强字形与音素的连接,听觉模态强化语音识别与节奏感,动作模态提升参与感与表达记忆,而多模态的整合实践则促进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中迁移拼读能力,发展语言综合素养。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这种融合路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夯实语音基础,更有助于其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表达与理解的能力。

4 小结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结果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其在提升学生语音意识和词汇拼读能力方面的效果尤为明显。多元识读理论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自然拼读教学的内涵,同时也推动小学语音教学目标从单一的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整合多模态资源和创设真实语境,自然拼读教学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语音基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多元识读与自然拼读的深度融合,为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New London Group.(1996).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 60-93.COPE B, KALANTZIS M.Multiliteracies: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M].London: Routledge,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盛怀甲.谈多元识读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3(18):109-111.

[4]崔卫,韩佳.多元识读教学法框架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混合教学模式设计[J].海外英语,2018(22):212-213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6]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