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朱鹏 刘榕
盘州市农业农村局 贵州盘州 553537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根本问题,关乎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农业兴旺,乡村美丽,农民富裕,可以使农民的幸福和获得感得到加强,从而使我们的建设达到更好的水平,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习近平为中心,从战略和大局角度作出重要决定,是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基本幸福,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
一、核心概念
(一)农村环境
乡村与城市的环境相互关联,其中包含了乡村的房屋、道路、山地、水源、空气、基础设施,此类内容皆与农民生计有着直接管理。即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生态保护主体,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农村的生态是一个需要真正投入到农业环境中去的复杂的过程。乡村美丽,乡村环境越好,农民生活环境越好,生活品质越高。
(二)农村人居环境
与乡村相比,乡村人居环境观念更为狭隘,它所涉及的是农民所处的生存和生存的条件。这个观念比较狭隘,却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规划学和建筑学。由于涉及了农民的生存和居住条件,所以是乡村生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活条件包括了农民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包括道路、房屋和基础设施、饮用水等,其内涵十分广泛,涉及各个领域的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乡村振兴
十八大以后,中央一再强调要将重点放在发展乡村上。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产业发展、乡村环境建设、和谐稳定的环境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加大农村环境整治的力度,逐步提升农村的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的基本条件,构建“美好家园”,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乡村基本建设由农业、农业和体育两部分组成。农业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文化教育和休闲设施对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休闲、读书、打牌等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入二十大最新指示)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义
(一)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指出,人们在获得较少的需要后,会逐渐地进入更高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的物质需求日益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公共服务制度、基本配套等都是他们的愿望。农村人居改造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公路、天然气、供水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对电力、环保、物流,广播电视等基础建设进行了更新。特别是新一轮信息化项目的推行,使农民能够在自己的家中享有高品质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看病难”“看病贵”“读书难”“读书贵”等问题。
(I=)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三农”问题的抓手,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证,也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收入差距较大、生活环境差距较大、基础设施配置不平衡等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有利于支持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公共医疗、养老、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促进城乡服务设施一体化,有利于加快推行县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有利于加快农村居民改厕,实现卫生厕的目标,促进农村清洁工作的普及和农村环境的全面清理,促进农村和农村的和谐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村、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国家 ʵʩÏç´åÕñÐËÕ½
提高农村居住条件,创建一个美丽、可居住的村庄,是国家实现“新时代”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基本幸福,关系到整个农村的文明和谐。
三、我国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有问题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实施后,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当前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望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尚有一定差距,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仍存在一些短板[1]。
(一)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农民是主要参与主体。如果能够调动农民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来,将为改善乡村生活提供足够的动力。目前,还有一小部分农户不关心、不参与,甚至有少数农户还故意找茬,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受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民对乡村环境治理的抵制和不愿意参与,但也有部分地方仅仅强调了政府行政刚性,并没有真正的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二是…
(二)整治资金缺口较大
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资金相对匮乏,致使一些村庄的治理工作在资金紧张的条件下进行,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多数地方将重点放在了硬化道路、架桥等项目上,方便群众出行,忽视了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致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工作难以落实。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高质量的工作,是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同时,由于其组成的复杂性,使得处理垃圾变得更加困难。当前,一些村庄因缺乏资金和其他原因,没有安装垃圾收集设备,而且居民居住分布较分散;大量的垃圾堆积在一起,占据了大量的乡村土地。长期堆积的生活垃圾,气味难闻,容易引来苍蝇、蚊子等,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在下雨时,这些有害物质会随雨排入地下,对农村土壤和水造成污染。在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尽管设置了垃圾箱和一定数量的垃圾桶,但是由于垃圾池建设的位置不够合理,造成垃圾桶破损或缺失,无法正常使用。一些地方的垃圾清运车数量较少,导致垃圾的转运率较低。此外,由于一些农村清洁工数量少、年龄大、打扫周期长,导致河道、公路两侧的垃圾未及时清理,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度较大
农村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其组成成分也日益复杂,为农村污水处理带来了困难。由于一些乡镇没有污水收集设备,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随意倾倒,导致池塘和沟渠的水质发黑,并渗入到土壤中,对农村的环境造成污染。一些污水随着雨水径流排入地下水,对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一些农村设置了污水收集设备,但设备比较简单,大部分采用明沟或暗管,无法将生活污水与雨水分开,造成污水处理量增加,处理成本增加,处理效率下降。
(五)农村“厕所革命”存在不足
改变乡村的环境状况,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是改变乡村厕所。到2021 年末,我国乡村公共厕所覆盖率已经达到70%以上,2018 年已完成了4000 万户以上的村家庭厕,虽然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但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022 年已完成…)一些农村地区的厕所改造意识不强、产品质量和施工质量不过关、技术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置配套设施还不健全,比如配套管网不足、农村生活用的生活垃圾处理设备供应不足等,使得农村的粪便污染处理工作的困难增大,长此以往可能使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2]。
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措施
(一)提升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改善积极
农民是乡村生活的受益者、建设者和治理者。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继续充分利用农户的主体性,从而激活农村的内在活力,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一是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介等形式,大力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使广大农民了解到,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利己利民,促进农民自觉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争取早日达到村庄改造的预期目的。二是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积分兑换、红榜、最美村民等形式,充分利用村规民约和家庭家教,从法治和德治两个层面,全面培育农民参加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良好风尚。
(二)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问题
要保证稳定的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就需要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是节约开支,增加资金的利用率。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出现的资金浪费问题,认真计算整治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制定出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二是开展募捐活动。以党员干部为先导,发动农民群众踊跃参加募捐活动,携手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有关部门要发挥农村资源和产业优势,将集体资产用好,积极探索“造血”的新路子,发展集体经济,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四是加强信贷支持。有关方面可以鼓励银行增加对农村人居改造的贷款。对符合条件的贷款项目,要简化贷款程序,改进服务。五是加强财政扶持。政府要继续健全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奖励和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公债、土地出让等途径来筹资,以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六是鼓励各种行业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先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3]。
(三)有序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理对于提高农村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从源头上治理环境,降低垃圾数量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广大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更好地发挥村民的作用;让他们主动降低生活垃圾的产生,并提倡居民进行垃圾的分类。如废旧报纸,纸箱,油桶等可以出售到回收公司,充分利用废旧物品的残留量;厨余垃圾、果皮菜叶等可以就地进行堆肥,达到再循环使用的目的,废旧电池、灯泡等有害材料要进行分类回收。推行垃圾分类能够降低后续的废物处置工作。二是加大投入,完善农村生活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在乡村,应扩大筹资途径,增加处理垃圾的设备,适当安排建设地点和建设规范,并设置适当的垃圾桶,并配有一定数量的垃圾运输机,以提升其回收效能。三是要依据乡村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安排保洁人员。有关单位要聘请有责任感的清洁工人,加强工作的训练,明确工作责任,增加清洁工的报酬,确保清洁人员稳定性和工作有效性。
(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解决好农村生活废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但是此问题若能够有效解决便能大幅度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一是推动实现污水治理全面铺开。如果农村有新建排污管道,可以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辅助管道的修建,针对排水管道已完成农村,要加强农村的污水收集网络,在没有建好污水管网情况下,可以采取小型污水处理设备,使其达到完全覆盖范围。此外,在具备一定规模农村,还可以进行雨水管道修建,从而达到降低废水处理率和降低废水处理费用的目的。二是加强对乡村水资源保护。各有关单位要对房屋前屋后、沟渠池塘以及群众反映极其严重的黑臭水体进行实地考察、环境监测,查明污染源及污染情况,并采取控制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手段,对水体进行治理。与此同时,有关方面要加强对非法排放的污染行为的惩罚。三是要健全乡村环境治理长效管理制度。地方可以将河长制和湖长制制度延伸到乡镇,将职责落实到位,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治理[4]。
(五)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农村改厕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亿万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一是要强化宣传引导。有关单位应在当前农村改厕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推动“厕所革命”,帮助推广农村。二是对生产和建设的质量进行了严密的管理。为确保农村改厕有序、保质保量地进行,有关单位要挑选合格的施工队伍,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实施,确保施工有规划、建设有标准,争取改一处达标一处。有关单位要对厕所产品的选用和质量控制,坚决禁止三无产品和低劣产品的发生。三是要做好技术支持,要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方针,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本地“改厕”技术。有关单位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其进行网上和线下的技术咨询,并增加经费,加强对农村地区粪便污水收集网络的改造;加速开发适合于各地区的粪便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在干旱寒冷地区的污水处理厂。
(六)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行动
一是推进农村绿色发展。有关方面可以指导农户在自家门前、后面种植花卉、蔬菜、水果等,进行庭院美化,同时通过对农村闲置的耕地进行改造,在公路、公路两侧植树造林,促进农村的绿色发展。二是对农村公共卫生进行改造。有关方面要制止农村居民乱搭乱建、乱堆乱建、乱堆乱建、拆除、还清、恢复湿地、植树造林。三是对农村公路进行美化。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乡村的硬化工程,进入村庄的道路已全部通畅,但是路灯仍不够健全。为确保农村居民的夜生活,全国各地都要大力实施“道路亮化”项目,使所有进入村庄的公路都有路灯。四是实施条码整治工作。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在村庄里进行“杆线有序化”活动,一是对路灯进行再设计,使其整齐、整齐。同时,在村庄里进行“三线”的清理工作,将所有的电线、网线都整理好,使其连成一线。五是对“宅基”进行改造。将老房子拆除或外墙粉刷,并逐步实现村庄的外墙统一化。在粉刷过的墙面上,可以画上有寓意的标语、当地特色的油画等,使农村焕然一新[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项接一项,一年接着一年,把社会主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