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

董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炼化小学 315207

一、科学记录的意义

科学记录是小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及结果的书面成果,显示着学生经历的科学活动过程。既包括客观形式的记录过程,又包括主体内在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思维的深化,获得证据的途径,更是科学评价的依据。学生通过做科学记录有助于提高探究能力,这些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各项记录,才能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发现科学的本质。

作为科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如果能让学生在接触科学学习时养成科学记录的方法,把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现象及想法记录下来,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提高其科学学习能力。《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有许多直接与记录有关的内容。例如:“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记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等[1]。

二、小学生科学记录所存问题思考

目前,大多数的科学老师已经相当重视学生的科学记录,课前、课中及课后都会用心设计各种形式的记录单,但是仔细想想,这些科学记录究竟发挥的作用却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只有认清科学记录存在的问题,推陈出新,才能避免科学记录效果不佳的窘况。笔者调查任教学生对科学记录的认知及态度,参考众多公开课的积累上,认为当前小学生进行科学记录存在以下不足:

(一)易丢失材料

科学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会下发记录册(单)让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是很普遍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经历课堂探究所得的各项数据、发现及结论都记录其上。可是,很多学生认为记录单仅仅是在课堂中才有用,实验做过后就没用了,有的学生直接把记录单遗弃,有的学生遗留实验室,有的则随意放置,一段时间后宝贵的学习资料极易丢失。

(二)分工不合理

很多教师会给每个小组安排记录员,根据教学内容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但如长期以往,同组其余学生将会轻视记录,把记录工作都交给记录员,在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他人,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记录册引导施策及思考

基于对科学记录现状的思考,笔者提出了创建科学记录册的的设想,并给予实践验证。科学记录册可起到化零为整的作用,让学生的每次自我发现编制成册;人人都进行记录,就可避免科学记录工作只由记录员负责的窘境;记录册可有效解决部分学生的记录“深藏不露”的窘境,教师可定期检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记录册可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帮助老师完善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体系,利于学生对科学记录产生持续兴趣,形成科学习惯和意识。

(一)选择怎样的记录册

学期初让每个学生准备记录册,以A4大小的活页本为标准。这种册子应记录、插页添加活用,可以把老师设计的记录单、图片等贴在上面,课后还可对自己的记录册进行分类记录,制作封面,做成科学报,使科学记录册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专用杂志。

(二)记录册记什么

1.预习时的疑问及探究活动后产生的新问题

在预习新课时,如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记录册上写下来,等上完这课后再解决,或通过网络以及询问老师家长,记录在科学记录册上。如果在课堂探究活动后有了新的想法及问题,也可进行记录再询问老师或自行解决。

2. 课堂实验记录

科学课中有较多问题需要通过实验探究,从实验中观察、记录的数据和现象才是可以信任的科学证据。我们要求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时, 要如实把实验中发现的数据及现象记录下来,可记录在记录单上,而后粘贴于记录册上,也可直接记在记录册上,这就保留了孩子们每次科学探究的原始数据,利于其继续进行后续探究和思考。

3.重要概念、课堂教学板书

作为科学探究过程的成果体现, 科学知识是孩子必须掌握的。每节科学课中的重要科学概念,让学生将这些重点的概念摘抄写下来,既可加深印象,又可利于后续系统复习。

(三)记录册怎么记

现有的浙教版教材从低到高年级,缺乏层次分明的活动记录目标,致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活动记录目标。教师需要钻研教材的编排意图列出各个年级的活动记录目标,小学三年级尚未形成记录习惯,可进行口述,渐次提升到使用符号和图画表达,进一步以用简单文字描述记录,逐步使其产生科学记录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则在记录过程中要求图文并茂,争取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和思考;五年级学生则以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及详细记录实验为任务;六年级学生则要求设计完善的实验计划,独立编写科学小论文。[2] 以这些目标定位,进行分层指导,学生的科学记录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在上述指导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在培养学生创建科学记录册的过程中,从几个方面深入。

1.明确目录,便于查看

记录册并不等同于几张记录纸装订在一起,要便于查阅。因此,笔者要求每个学生把科学记录册首页作为目录,每单元、每节课作为子目录,编上相应的页码,方便查阅。

2. 版面设计,记录分类

科学记录册记录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各项科学知识、实验数据、疑问困惑及心得体会,这些不同方向的内容要设计不同的版面。

3.格式规范,习惯养成

老师要把科学记录册的制作权放给学生,但同时也要体现其主导性,要在放手和指导间找到平衡。在记录前,教师可带领全班同学来完成记录。

4.图文并茂,形式多样

单纯文字记录会禁锢学生思维,不利学生思维的发展。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可将抽象语言用图片方式进行表达,让记录变得直观生动,利于学生对记录信息的再次提取。对于低段学生而言,在开始记录时,教师可让其用直观形象的图案、表现学生个性的符号、照片、标本等各种形式来进行,不求统一形式。

5.尊重事实,真实记录

虚假记录一般有 3 种:(1)抄袭,所做记录不是自己探究的数据和现象;(2)拼凑,某些项目是拼接出来的;(3)捏造,并未做相应探究活动,凭空想象。

教师在科学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实验,尊重自己实验的结论,养成真实记录的习惯。教师在发现有学生做虚假记录时应及时追问、质疑、实验佐证,让其认真对自己的表述进行思考,引导其记录要根据实际事实,培养实证意识。

归根结底,在科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实践运用优化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册的策略并动态调整改进施策,提升学生对科学实验记录的关注度及重视度,提升实验记录的有效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院社,2001

[2] 王安琪.浅谈小学科学记录本的建设[J].新课程,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