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灸联合针刺治疗对肝肾亏虚型腰痹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益霞
祥云县中医医院 云南 祥云 672100
腰痹属中医“痹证”范畴,以肝肾亏虚型最为常见,常表现为腰膝酸软、隐痛反复、劳累加重,舌淡、脉细。多因年老体虚、久病伤肾,致肝肾不足、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证多见于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退行性病变等。传统治疗如药物镇痛、理疗等虽可缓解症状,但疗效不持久,复发率高。针刺具有疏通经络、止痛作用,督灸则温补阳气、畅通督脉,两者结合可发挥协同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联合督灸治疗肝肾亏虚型腰痹的临床效果,为推广中医特色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 2023 年 2 月至 2025 年 1 月期间,在某中医医院确诊为“肝肾亏虚型腰痹”的患者共 11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 例。观察组中,男性28 例、女性27 例,年龄范围45–72 岁,平均( 58.3±6.7 )岁;病程( 6.3±2.1 )年。对照组中,男性 26 例、女性 29 例,年龄范围 44–73岁,平均( 59.1±7.0 )岁;病程( 6.5±2.4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痹·肝肾亏虚型”诊断标准; ② 年龄在 40—75 岁之间; ③ 临床症状稳定,无急性加重期; ④ 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系统性疾病者; ②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③ 腰部有明确感染、肿瘤、骨折、脊髓病变等器质性疾病; ④ 精神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与随访者; ⑤ 近期接受过其他干预性治疗者(如针灸、电疗等)。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取主穴为: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委中、阿是穴。针刺操作由具有资质的中医针灸师完成,针具采用 0.30mm×40mm 一次性毫针,常规消毒后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 30 分钟,每周治疗 3 次。
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督灸治疗。督灸选取穴位包括:命门、大椎、肾俞、腰阳关,治疗方式如下:使用专用艾灸装置(艾条或督灸罐)固定于上述穴位;每次灸治 30 分钟,感受温热而不灼伤皮肤为度;每周治疗 3 次,与针刺治疗同期进行。
两组治疗周期均为 4 周,严格记录患者治疗情况与不良反应,确保疗效评估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1.3 观察指标
(一)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使用 0–10 分视觉模拟量表评估腰痛程度:0 为无痛,10 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评定一次,比较前后差异。
(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估患者因腰痹导致的日常生活功能受限程度。包括疼痛强度、个人护理、行走、坐立、社交、睡眠等 10 个维度,每项满分 5 分,ODI总得分Σ=Σ (实际得分/总分) ×100% 。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分值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重。
(三)治疗总有效率
根据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分为 4 级: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活动功能正常,积分改善 290% ;显效:症状明显缓解,活动功能改善,积分改善 60% ~89% ;有效:症状减轻,日常功能改善,积分改善 30%~59%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积分改善 <30% 。总有效率 O= (痊愈 + 显效 + 有效)/总例数 ×100%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²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1。
表 1:两组 VAS 评分对比(
)

2.2 两组ODI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2。
表 2:两组 ODI 评分对比(
)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3。
表 3: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Δn,% )

3 讨论
腰痹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尤以肝肾亏虚型最为常见,临床多表现为腰部酸软隐痛、遇劳加重。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外邪易侵,气血瘀滞,故致腰痹久治不愈[1]。现代医学多将其归属于腰椎退行性病变、慢性腰肌劳损等,强调病理基础在于局部软组织的慢性损伤与功能障碍。
本研究结果显示,督灸联合针刺治疗组在改善腰痛程度(VAS评分)、功能障碍(ODI评分)及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者联用在机制和作用上具有协同互补的优势。
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经络腧穴调节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而督灸则重在温阳通经、振奋督脉,尤其适用于“虚寒”体质及慢性病久不愈者。肝肾亏虚型腰痹患者多伴有阳虚体征,单纯针刺虽能缓解症状,但补虚之力有限,易导致疗效不稳定[2]。督灸通过温热刺激加持督脉,进而协调肾阳与肝血,从根本上改善病机失衡,是对针刺治疗的有力补充[3]。此外,督灸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不依赖药物,患者依从性好。
综上所述,督灸联合针刺疗法能在肝肾亏虚型腰痹治疗中发挥良好疗效,具有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的综合优势,值得在基层及专科临床中广泛应用。同时,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督灸技术、个体化辨证方案及长期疗效跟踪,为标准化推广奠定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刘庆华,高玉梅.督灸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腰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J].中国针灸,2023,43(4):412-416.
[2]张立国,李青,陈思远.针刺联合中药外治对肝肾亏虚型腰痹的影响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4,16(1):95-98.
[3]赵旭,魏玲玲.肝肾亏虚型腰痹的中医病因病机与综合治疗对策探析[J].中医药信息,2025,42(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