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工程中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应用

作者

邹佳峻

身份证:220203199205223016

摘要:增材制造技术作为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变革手段,凭借其灵活的结构成型能力和材料利用效率,在复杂零部件制造、高性能功能件开发与智能制造系统构建中发挥着显著作用。本文围绕增材制造在机械工程中的技术类型、应用特征与实践路径展开分析,探讨其在结构优化、功能集成与制造流程革新中的价值。通过案例剖析与优化策略研究,揭示其在机械工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未来趋势。

关键词:增材制造;机械工程;结构优化

一、增材制造技术的工艺特性与应用基础分析

(一)多种成型路径在机械制造任务中的适应能力

增材制造技术涵盖熔融沉积建模(FDM)、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与立体光固化(SLA)等多种工艺路径,不同类型适用于不同机械结构的加工需求。FDM工艺适合聚合物类工程原型的快速制造,在结构验证与运动部件功能测试中表现突出;SLM与EBM则可用于高强度金属构件的精密成型,满足复杂零件的强度与精度要求;SLA工艺以高精度树脂为原料,适合于微型精密组件的快速原型开发。在机械工程中,工艺路径的选择需结合材料性能、结构形态、制造成本与成品性能指标等因素,合理搭配打印类型与设备参数,实现技术性能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为机械产品的迭代升级提供稳定技术基础。

(二)复杂结构制造对传统加工的突破价值体现

传统机械加工技术依赖刀具去除材料,受限于刀具接触面与工件夹持方式,难以实现闭合腔体、内嵌通道与多自由度空间结构的高效加工。而增材制造通过逐层堆积材料构建三维结构,无需模具即可实现几何复杂度极高的构件生产,有效拓展设计自由度。对多功能一体化部件,增材制造可同时集成结构与功能模块,减少零件数量与装配误差,提升整体力学性能。在传动系统、热交换器与仿生构件的制造中,该技术以其自由成型能力,突破了传统制造的结构限制,为工程结构设计提供更多创新空间,推动机械系统向轻量化、高集成与智能化方向演进。

(三)增材制造在机械制造流程中的工艺补位作用

在机械工程制造流程中,增材制造可作为传统工艺的补充环节,发挥快速迭代与复杂部件制造的优势,优化整体制造路径。在前期研发阶段,可通过3D打印制造外形与装配结构验证模型,缩短设计验证周期,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在工艺难度大、加工工序繁多的关键零件制造中,可选用增材制造进行预成型处理,再结合后续数控加工与热处理实现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控制,提升整体工艺效率。该技术在维修备件制造中的即时响应能力,使得机械系统在运行维护中实现远程制造与局部替换,有效降低停机损失。在整体流程协同中,增材制造为机械制造带来灵活补位能力,提升响应速度与工艺多样性。

二、增材制造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实践与优化策略

(一)结构拓扑优化驱动下的机械部件轻量化制造

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结构拓扑优化技术通过对构件受力路径与材料分布进行数学建模与迭代求解,实现在满足强度与刚度要求的前提下材料使用最小化。传统加工手段难以实现拓扑优化结果中的复杂内腔与多孔结构,而增材制造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一限制。通过将拓扑优化结果直接导入增材制造系统,可实现近似最优结构的高精度制造。在航空、汽车与机器人领域的支架、连杆、框架等部件中,增材制造结合拓扑优化应用广泛,可实现零件重量降低30%以上,性能保持或提升。增材制造支持材料梯度调控与功能区集成,进一步拓展优化空间。在实际工程中,应结合载荷条件、边界约束与设备能力设定优化参数,并对打印路径进行仿真验证,确保打印稳定性与构件性能一致性。该策略为实现结构性能与制造效率的双重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是机械产品向极限性能追求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功能梯度材料制造实现多性能一体化机械部件开发

功能梯度材料通过在构件空间内引入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或性能的连续变化,实现局部功能最优与整体性能协同。传统制造手段难以在单一构件中实现材料或结构性能的空间渐变,而增材制造技术基于逐层堆积的方式,可通过多喷头系统或复合激光源控制材料沉积比例,精准实现功能梯度结构。该方法在机械密封、热力管道、复合轴承等零件中表现出独特优势。通过不同区域使用高导热金属、高强度陶瓷或减震聚合物,实现耐温、耐磨与弹性缓冲等性能集成,提升零件整体耐工况能力。在具体制造中,应依据工况需求设计梯度分布模型,并对打印设备进行多材料系统标定与协同控制。利用CT扫描与X射线分析可检测梯度实现精度并优化成型路径。该类工艺推动机械部件向“性能按需配置”的设计理念转变,强化机械系统功能集成水平,是新一代机械工程部件设计的重要技术支点。

(三)基于快速制造理念的维修件替代与原型验证应用

在机械设备运行维护过程中,零部件损坏带来的替换周期长与库存压力大问题日益突出。增材制造技术在维修件替代方面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定制化、非标件或停产设备备件的应急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建立数字化零件模型,结合设备工况与力学分析,对损坏部件进行再设计与快速打印,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替代制造。针对强度要求较高的结构件,可先打印金属预成型件后续结合CNC机加工进行尺寸精度控制。除备件制造外,增材制造在产品开发周期中通过快速原型方式加速结构验证与装配确认,提升设计调整效率,避免模具制造浪费。在军工、能源与交通领域,该方式显著降低停机成本与维护时间。应用过程中需建立材料性能数据库、验证打印件疲劳性能与热稳定性,并构建追溯体系确保质量合规,为维修生产安全与高效提供支撑。

(四)智能制造系统中增材制造的工艺协同集成模式

在智能制造体系构建中,增材制造可与数字化设计平台、制造执行系统(MES)与工业物联网(IIoT)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过程可控的协同制造模式。通过与CAD/CAE集成,增材制造可实现设计到制造的路径自适应优化,缩短设计周期;与MES对接可实现订单驱动下的排产管理与设备状态监控;结合IIoT技术,增材设备运行状态、材料使用情况与环境数据可实现实时采集与远程运维。在实际应用中,可建立统一控制平台,实现多台打印设备分布式协同作业、跨区域数据交互与生产资源共享。增材制造中的打印路径优化、支撑结构生成与后处理流程也可纳入算法驱动的制造规划中,提升工艺自动化与可靠性。在高端装备制造、个性化产品开发与复杂零件柔性化生产中,增材制造成为智能工厂中的关键节点。通过软硬件系统协同,可实现从设计到产品的高效闭环制造流程,推动机械工程制造体系向智能化、柔性化与集成化方向迈进。

结束语:增材制造技术正在重塑机械工程的制造体系与设计范式。其在结构优化、功能集成、快速响应与智能协同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机械产品创新与工程效率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应持续推进技术工艺创新、设备性能优化与系统集成深化,拓展增材制造在复杂工程场景中的适应能力,构建面向智能制造的先进机械制造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彦峰.增材制造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发展研究[J].机械工程师,2023,43(02):55-60.

[2]刘志伟.3D打印技术在高性能机械构件制造中的实践探索[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3,43(04):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