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兴趣的初中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何青
汉中市南郑区铁佛中学 723100
一、兴趣本位下互动教学的价值逻辑
音乐学习的本质是情感与认知的双向互动,而兴趣作为情感体验的先导,决定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深度。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审美趣味形成的关键期,其音乐偏好呈现出多元性、时代性特征——既对流行音乐保持高度关注,也对民族音乐、影视配乐等存在探索欲。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单向模式,将音乐简化为知识符号,割裂了学生与艺术体验的情感联结。
基于兴趣的互动教学模式,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唤醒主体意识,通过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例如在《影视音乐赏析》课中,让学生分组为经典片段重新配乐,在创作互动中理解音乐与叙事的关系;二是构建审美共同体,师生通过平等对话分享音乐体验,如围绕“周杰伦歌词中的中国风元素”展开讨论,教师以参与者身份分享专业视角,而非权威评判者;三是实现素养迁移,将兴趣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如从学生喜欢的说唱音乐切入,引导其发现节奏韵律与古诗词吟诵的共通性,培养跨文化审美能力。
二、当前音乐课堂互动的现实困境
(一)内容与兴趣的错位
教材中经典作品占比过高,但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如教授《黄河大合唱》时,仅停留于历史背景讲解,未引导学生发现其与当代爱国主题歌曲的精神共鸣,导致学生觉得“离自己太远"。某调研显示, 82% 的初中生认为"教材里的音乐不如自己手机里的好听”,这种疏离感直接降低了互动意愿。
(二)互动形式的表层化
课堂互动多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机械模式,缺乏思维碰撞。例如在节奏训练中,教师反复示范节拍,学生被动模仿,而未设计“用生活声响创编节奏型”等互动活动,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节奏的本质。部分课堂虽引入小组讨论,但因缺乏明确的任务驱动,最终沦为闲聊,未能形成深度互动。
(三)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以“演唱是否标准”“乐理是否正确”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创意表达。某学生用嘻哈风格演绎《茉莉花》,虽打破传统却被判定为“不合格”,这种评价导向压抑了学生的探索欲,使互动失去了应有的开放性。
三、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与实践案例
(一)内容重构:建立兴趣与素养的连接点
1. 经典作品的现代表达
在《多彩音乐剧》单元的《雪绒花》赏析课中,教师播放《冰雪奇缘》中《Let It Go》的合唱版,引导学生对比声部编排与情感表达。随后分组任务:“用音乐剧唱法重新演绎流行歌曲”。某班级选择以《孤勇者》为蓝本,改编为多声部合唱,在讨论“副歌部分如何用和声增强力量感”的互动中,深化对音乐剧声乐表现力的理解。
2. 兴趣素材的教育转化
案例:针对学生热衷的《声入人心》等综艺,设计《音乐剧角色塑造》课:先让学生分析综艺中歌手对《猫》选段《Memory》的演绎,再分组为教材中的《哆来咪》设计不同角色性格(活泼/忧郁/威严)的演唱方案。通过“角色试镜会”互评,使抽象的角色塑造技巧具象化。
(二)情境创设:构建多维互动场域
1. 角色扮演式互动
案例:在《音乐剧排演工作坊》中,学生分组担任“编剧”“作曲”“演员”。以教材《多彩音乐剧》的《回忆》为原型,重组剧情框架:“若主角‘魅力猫’生活在现代校园,故事如何改编?”编剧组调整台词,作曲组用电子键盘改编旋律,演员组设计肢体语言。师生通过角色互动探讨“音乐如何推动叙事”。
2. 问题探究式互动
围绕音乐剧《猫》的“化装舞会”场景,提出核心问题:“如何用音乐区分猫族的不同性格?”学生分组探究:
配器组:对比教材音频中弦乐(优雅猫)与打击乐(摇滚猫)的运用;
舞蹈组:设计爵士舞步(年轻猫)与芭蕾动作(长老猫);
声乐组:尝试用美声(高贵猫)与说唱(街头猫)演绎同一旋律。
最终融合为班级版《杰里科舞会》,实现跨学科艺术统整。
(三)技术融合:拓展互动边界
1. 数字工具赋能创作
利用技术降低音乐剧创作门槛。
案例:在《音乐剧配乐设计》课中,学生使用“GarageBand”软件为教材《雪绒花》场景制作环境音效:战争背景添加枪声采样,家庭场景融入摇篮曲旋律。通过多轨混音实践,理解配乐对剧情的强化作用。
2. 线上平台延伸互动
突破课堂时空限制深化艺术对话。
案例:在班级云平台发起“一分钟音乐剧挑战赛”:学生选取教材单元任一曲目,用手机拍摄创意短视频(如用课桌敲击演绎《剧院魅影》节奏)。教师精选作品发起投票,并引导讨论“如何用日常物品表现音乐剧张力”。
(四)评价革新:守护互动中的创造力采用三维评价体系适配音乐剧特性:
过程性指标:在《音乐剧排演》中观察“能否协调台词、音乐与动作”(如学生提议为《哆来咪》添加手势编码增强记忆);
成果独特性:鼓励跨风格改编(如用说唱节奏演唱《回忆》前奏);
反思重点:引导学生撰写“音乐剧让我发现的团队价值”(例:“原以为唱歌最重要,但灯光组的同学用手机手电筒营造的星空,让我的演唱有了灵魂”)。
四、模式构建的深层思考
基于兴趣的互动教学,本质是对音乐教育本质的回归——音乐不是需要背诵的知识点,而是可以共同体验、创造的生命语言。这种模式的成功构建,需要教师实现三重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变为“互动引导者”,从"教材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从“评价权威”变为“成长见证者”。
实践中需警惕两种倾向:一是过度迎合兴趣导致的浅俗化,如将课堂变成流行歌曲演唱会,失去音乐教育的美育内核;二是技术工具的滥用,互动的核心是心灵的共鸣,而非工具的炫技。真正有效的互动,应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音乐的本来面目——它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生活实践。”
五、结语
当初中音乐课堂开始关注学生耳机里的歌单、讨论他们喜欢的音乐综艺,当教师愿意蹲下来倾听青少年的艺术表达,互动就不再是教学技巧,而是教育者对生命的尊重。基于兴趣的互动教学模式,最终指向的是让每个学生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在与他人的艺术对话中,理解美、创造美、传递美。这或许就是音乐教育最本真的意义——让互动产生共鸣,让兴趣滋养成长。
[1] 钟以歆.初中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2024.
[2] 张忠英.浅谈如何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C]//2023 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初级中学, 2024.
[3] 邵娟."沉浸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