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地艺术的艺术语言
张子豪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44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20 世纪60 年代的大地艺术家开始转向自然取材创作。他们摒弃都市人造景观,用简洁而富有秩序感的艺术语言,根据特定场所、文化和媒介进行创作,使"在地性"成为大地艺术的显著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中,克里斯托夫妇开启了他们标志性的"包裹"艺术实践。
1962 年6 月,二人在巴黎的一条窄巷中,用从莱茵河码头收集的 89 个油桶堆砌成墙,创作了《铁幕—油桶墙》。这件堵塞巷道的作品不仅是对柏林墙事件的抗议,更成为他们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油桶元素也由此成为他们早期创作的重要媒介。1964 年移居纽约后,他们的艺术项目规模开始显著扩大。1969 至 1976 年间,他们相继完成了《包裹海岸线》、《包裹峡谷》和《奔跑的栅篱》三件里程碑式的大地艺术作品。随着创作尺度的不断拓展,世界各地标志性建筑逐渐成为他们的创作对象——德国国会大厦、罗马城墙、巴黎新桥、凯旋门等著名景观都曾被他们用织物"包裹",通过这种短暂的覆盖赋予建筑全新的视觉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始终坚持独特的创作原则:拒绝任何形式的赞助和商业交易,所有项目完全自筹资金;每个作品往往需要数十年筹备,却只展出短短数周。正如克里斯托所说:"作品的转瞬即逝强化了观看的紧迫感,因为明天它就会消失。没有人能购买、拥有或出售这些作品,我们的艺术关乎纯粹的自由。"
二、包裹语言的多重时间性
(一)当代性
艺术创作往往承载着对时间的独特表达,或是沉淀的层叠印记,或是瞬息的轨迹,最终在形式的完成中凝结为一种超越物理尺度的永恒精神存在。
克里斯托夫妇通过包裹建筑这一艺术行为,实现了对建筑本质的颠覆性重构。他们以织物这一临时性媒介对历史建筑进行整体包裹,不仅消解了建筑原有的实用功能,更巧妙地遮蔽了这些建筑在时间长河中积累的历史痕迹。在《包裹凯旋门》、《包裹国会大厦》等标志性作品中,那些原本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具有强烈社会功能和明确象征意义的建筑,通过这种艺术干预被暂时抽离出原有的意义系统。这种遮蔽不是简单的隐藏,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悬置"——既弱化了建筑原有的历史叙事和实用属性,又通过材料本身的流动性和短暂性,为这些凝固的历史注入了新的时间维度和当代艺术语汇。让观者在熟悉的建筑轮廓与陌生的艺术形态之间,重新思考物质、时间和记忆的关系。
(二)瞬时性
包裹艺术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时间场域。这些作品以短暂的存在方式(通常仅持续数周)与建筑本身恒久的历史形成鲜明对照,创造出一种用瞬息的干预来解构永恒的时间体验。当织物的遮蔽暂时消解了建筑的历史叙事时,反而让观者更强烈地感知到那些被隐藏的时间沉积。这种艺术实践达成了一场关于显隐哲学的现场实验。
然而在当代社会的观看语境中,这种深刻的时间对话往往被简化为瞬时的消费。社交媒体时代的大众参与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作品因其视觉奇观性成为全球性的打卡事件,数以万计的访客在装置前留下影像;另一方面,这种参与多数停留在表面的互动,人们更热衷于在包裹建筑前自拍,而非思考织物之下被悬置的历史重量。这种集体行为本身构成了新的时间隐喻: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热衷捕捉瞬间却难以沉淀永恒的时代。建筑承载的编年史时间、作品存续的展览时间、公众驻足的消费时间,以及艺术观念延续的永恒时间。当凯旋门重新裸露在巴黎的天空下,那些曾经包裹它的织物已成为艺术史中的永恒记忆,而游客手机里的数字影像,则成为了这个永恒记忆中最易逝的注脚。
(三)永恒性
克里斯托夫妇的包裹建筑凝结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这些作品以短暂的物质存在,达成了对传统艺术体制的挑战,也是对大地艺术核心命题的深刻回应。通过将历史建筑转化为纯粹的视觉存在,艺术家既让建筑从功能主义桎梏中解脱,也使艺术从美术馆的白盒子中破壁而出。
这些包裹行为成为最持久的精神图腾。织物覆盖下的建筑轮廓也是大地艺术本真的追求,在转瞬即逝的物理存在里,镌刻下对抗时间的精神铭文。这种艺术实践超越了单纯的形式革新,当凯旋门在两周内经历了"显现-遮蔽-再显现"的过程,整个城市都经历了一次集体性的存在主义觉醒。包裹艺术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将物质存在的有限性,转化为了艺术观念的无限性。
二、形式语言的张力
在克里斯托夫妇的艺术创作中,点、线、面的形式美感始终贯穿其中。例如,在《伞狂想曲》中,他们以黄、蓝两色的巨伞作为“点”元素,密集而富有节奏地分布在山坡与田野之间,犹如圆点色块点缀于大地画布,形成强烈的视觉韵律。类似的繁简对比手法也体现在《铁幕、油漆桶、墙》中:狭窄的巷子两侧是平整的墙面,而中间则堆叠着由彩色石油桶构成的“点”元素,通过疏密相间的排列,营造出张弛有度的空间变化。“线”的运用则突出表现在他们的“包裹建筑”系列中。织物表面的绳索和布纹构成了主要的线性语言,绳索的缠绕、穿插与固定形成纵横交错的动态结构,紧绷的布料则在建筑形体的支撑下呈现出几何化的褶皱与分割。这种线性美感不仅源于包裹的形式本身,更来自材料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充满张力的视觉关系。 而在面的表现上,1972年的《包裹山谷》堪称典范。克里斯托夫妇在美国科罗拉多峡谷中,将 18,600 平方米的橘黄色尼龙布悬挂于两座山体之间的 U 形峡谷,巨大的色块犹如一道人工屏障,将自然景观分割重构。面的重复、叠加与环境的互动,既改变了原有空间的静态结构,又通过布料的飘动与光影的变化,实现了动态与静态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徐明灿.大地艺术的瞬间与永恒——《被包裹的凯旋门》之时空观概说[J].收藏与投资,2024,15(12):156-158.DOI:10.19897/j.cnki.scytz.2024.12.051.
[2] 何雨珈. 大地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跨文化语境共振[J]. 艺术大观,2025,(10):137-139.
[3] 杨章琳. 大地艺术与包裹艺术的美学内涵——以包裹凯旋门为例[J]. 居舍,2024,(13):86-89.
[4]郭林凤.转瞬与永恒: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包裹艺术的言说方式[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