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急工程管理中资源弹性配置与动态调度优化研究

作者

万名扬

身份证号码:511529199511240017

引言

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地震、洪涝、疫情、工业事故等的应急响应过程中,应急工程作为抢险救援、基础设施修复、物资供给与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能直接决定了事件处置速度与成效。本文在梳理现有应急管理理论和调度实践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如何通过弹性配置提升资源适应性、通过动态调度增强系统响应能力,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机制的智能化、实时化与可视化,从而为构建高效有序的应急工程管理体系提供科学支撑。

一、应急工程中资源弹性配置的逻辑机制与策略体系

资源弹性配置是在不确定的应急环境中,根据事件发展和任务需求动态调整资源种类、数量、位置与使用方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场景。突发事件初期常因信息不全、预测不准等导致资源配置失衡,需以“冗余-灵活-替代”为原则:在保障储备的基础上,提升调度灵活性与响应时效,并构建多级替代体系。策略层面包括三方面:一是资源分类管理,建立标准化目录与关键资源分级储备机制;二是空间配置网络化,构建“核心节点+辐射点+移动单元”的快速响应体系;三是基于模拟与预测的需求驱动匹配,实现资源与任务的动态最优配置。该机制提升了系统应对多样化突发事件的能力,也为后续调度提供了可执行基础。

二、动态调度优化在应急工程资源管理中的功能实现与模型构建

动态调度优化是在资源配置基础上,依据实时信息调整调度方案,实现任务、资源、时间与路径的联动优化。首先,构建任务优先级评估机制,明确资源投放顺序与关键时间窗。其次,结合 GIS 与遥感数据,建立空间分布与交通可达模型,实现资源最短路径规划与再部署。引入遗传算法、蚁群优化等智能算法,提升任务匹配效率。通过实时反馈机制形成闭环控制,使调度具备动态学习与自适应能力。在模型构建上,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综合时间效率、资源消耗、覆盖率与应急成本,结合数学建模与仿真模拟,推动调度从“响应型”向“预测型”“智能型”转变,有效解决信息断层、路径冲突、配置错位等问题,提升调度的科学性与协同性。

三、信息技术在资源弹性与动态调度中的赋能作用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为应急工程资源管理智能化提供坚实基础。大数据通过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灾情、资源、交通、人员等要素的动态感知,为配置与调度决策提供支撑。云计算平台支持资源信息实时存储、共享与高效调用,提升协同管理效率。物联网在关键节点布设传感器,实现现场状态的实时监控与远程控制,为调度提供精准数据。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助力灾情预测、任务调度与决策支持,增强系统前瞻性与自适应能力。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可构建“采集—分析—派发—反馈”的闭环应急管理平台,推动资源配置由人工驱动向智能决策转变,全面提升应急系统响应水平与运行效率。

四、典型场景模拟与机制实效评估

为验证所提资源弹性配置与动态调度优化机制的实用性,本文构建了地震应急响应场景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环境中设定多个受灾点,资源节点覆盖三省六地,任务类型包括伤员救治、道路抢通、物资配送、通信恢复等。在传统调度模式下,受限于指令传递延迟与现场信息不充分,资源投放存在重复浪费、路径冲突与响应滞后等问题,任务平均完成时长为6.5 小时,资源利用率为 73% 。在引入本文所构建的资源弹性与动态调度优化机制后,平台自动识别受灾等级与任务优先级,通过智能合约将资源迅速匹配至最需区域,调度路径根据交通实时数据动态调整,最终任务完成平均时间缩短至 3.8 小时,资源利用率提升至 89% ,任务响应时效提升 41% 。模拟结果充分证明,该机制可有效应对多任务、多点分布、多类资源协同的复杂应急需求,具备良好的适应性与推广价值。进一步评估还表明,在多灾并发或任务突变场景下,系统仍能保持稳定运行,有效实现任务的“就近响应、快速投放、连续支撑”,充分体现机制的弹性管理优势与智能调度能力。

五、推动资源配置与调度机制落地的策略建议

尽管资源弹性配置与动态调度优化机制在理论和模拟实践中展现出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制度障碍、技术瓶颈、组织协同与认知观念等多方面挑战。首先,应完善应急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应急资源调配中的责任与权限,建立资源调度法律责任制,增强调配执行的强制性与协调性;其次,应推动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实现资源信息的全面接入与互联互通,消除数据壁垒与行政壁垒;再次,应加大对应急技术平台的研发投入,引导科研机构与高新企业联合开发资源调度算法与仿真工具,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持体系;此外,应加强培训与宣传,提升管理人员对弹性配置理念与智能调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推动应急管理思维由“静态保障”向“动态应对”转变。通过政策、技术、组织与观念的多元发力,方可真正实现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地,构建响应快速、配置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工程资源保障新格局。

结论

应急工程管理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突发事件,亟需从传统被动、线性、刚性管理模式转向主动、智能、弹性机制。本文从资源弹性配置与动态调度优化两个关键方面出发,系统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多类型突发事件的资源管理体系,并结合大数据、AI、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实时响应与协同能力。通过典型应急场景模拟,验证了该机制在响应效率、资源利用、任务完成等维度的实际优化效果,充分说明其在提升应急系统韧性与效率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复杂场景中的实践应用,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平台集成与人才支撑,打造多元融合、智能驱动、高效协同的现代化应急工程管理体系,以更好应对全球风险社会下的突发挑战。

参考文献:

[1]赵宇璇,田文涛,何轩.基于 BIM 与 GIS 集成的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架构研究[C]//中国图学学会建筑信息模型(BIM)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十届全国 BIM 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 院 有 限 公 司 ; 浙 江 数 宇 交 通 科 技 有 限 公司;,2024:315-322.DOI:10.26914/c.cnkihy.2024.039028.

[2]宋英伟. 尾矿库施工管理中的资源优化与调度策略探析[J]. 中国科技投资,2024,(30):137-139.

[3]李 豪 . 配 网 项 目全 过 程 管 理 中 的 资源 配 置 优 化 研 究 [J]. 中 国 科 技投资,2024,(2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