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贡献研究
吴菲
中共苍溪县委党校 四川广元 628000
引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抗战精神以其深刻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与高度的思想性,成为激励人民奋勇抗争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在长期斗争中不仅锤炼了自身的精神品格,同时也构建起具有内在逻辑的精神谱系。抗战精神在此谱系中占据关键位置,既承前启后,又辐射深远。所以深入分析抗战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党的精神传统如何在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也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一、抗战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抗战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契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根本使命。在抗日战争这一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历史实践不仅强化了党的政治担当,也使抗战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在价值目标与实践路径上实现了高度统一。抗战精神所体现的民族大义、集体主义和牺牲奉献,正是党的初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集中展现。党的初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而抗战精神则以民族存亡为出发点,凝聚全民族力量,这种精神内核的契合,使得抗战精神成为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守信仰、坚持斗争的重要精神支撑。这种精神与使命的融合,这样不仅巩固了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也为后续党的精神谱系提供了价值根基。
(二)抗战精神对党的精神谱系结构的支撑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精神体系,抗战精神作为其中的重要节点,具有承前启后、贯穿全局的结构性作用。从历史维度看,抗战精神继承了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早期革命精神的核心价值,同时又为解放战争时期的精神形态如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提供了精神资源。从价值维度看,抗战精神所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斗争意志和高度组织纪律性,构成了党的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不仅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作用,在后续党的精神建设中也成为衡量党员思想觉悟和政治品质的重要标准。更重要的是,抗战精神在党的精神谱系中具有范式意义,它所确立的以民族大义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的精神导向,成为后续各种精神形态构建的基本逻辑起点。这种结构性支撑作用,使得抗战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二、抗战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持续影响
(一)抗战精神对后续精神形态的启发与塑造
抗战精神不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凝聚力量、坚定信念的作用,更在深层次上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延续与拓展提供了思想资源与价值范式。自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相继形成了解放战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乃至新时代的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形态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其核心价值与精神底色仍可追溯至抗战精神所确立的基本逻辑。例如,抗战时期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牺牲奉献与组织纪律性,在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演变为“一切为了前线”的战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这种精神又被转化为“为国家建设献身”的奉献意识。抗战精神所塑造的“以民族和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的价值取向,成为后续各种精神形态构建的共同基础。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抗战精神不仅作为精神谱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存在,更通过其精神内核的延续性与适应性,为后续精神形态提供了稳定的认知框架与价值支撑,从而确保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历史演进中的统一性与连续性。
(二)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党的精神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斗争、国际局势复杂性与国内治理挑战并存,党的精神建设面临新的考验。抗战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斗争意志与高度政治责任感,在这一背景下展现出新的现实意义。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抗战精神作为民族记忆与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强化党员群众对党的历史合法性与精神传统的认同。其次,在党的组织建设层面,抗战精神中所体现的纪律性、执行力与集体协作精神,为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力、凝聚力提供了精神资源。尤其是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抗战精神所塑造的“集中统一领导、快速响应执行”的政治文化传统,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此外,在价值导向上,抗战精神所强调的人民立场与民族大义,也为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精神坐标。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抗战精神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在价值选择中坚守初心,增强政治定力,从而在深层次上推动党的精神谱系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结论
抗战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时期的精神写照,更是其精神谱系演进的重要动力。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不屈的斗争意志,深刻影响了党的精神传统与价值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抗战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党的精神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与实践指引,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断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25,(01):23-29.
[2]童文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24.
[3]何志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人民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24.
[4]汤春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吴菲,女,(1986.5)现在工作,大学学历,研究方向为: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