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劳育美”路径探索:城市小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研究
王英昌 苑广秀
河北省沧州市上海路小学 河北省沧县纸房头镇后营幼儿园 061000
前言:
城市小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成为实现“以劳育美”的有效途径。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劳动场景,为城市小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劳动实践机会。参与乡村振兴活动,城市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劳动的价值,领略乡村之美,从而促进自身审美素养的提升。
一、依托乡村多元资源,打造“劳动+美育”分层主题课程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下,将劳动教育与美育有机融合,借助乡村丰富的资源开发特色主题课程,是实现“以劳育美”的核心举措。乡村拥有农耕、非遗、生态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开发高质量的“劳动+美育”课程提供了坚实基础[1]。
比如以“稻田艺术创作”教学为例,对低年纪的学生而言,观察体验为重点。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稻田中,近距离观察稻田里的水稻外形、颜色,在风中摇曳的动态美。用彩笔画出自己的眼前所见,画一些简单的线条、色彩来传达自己对稻田的初步美的感知。这样的观察体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美的感知能力。如一次低年纪学生课堂上画出的金黄的稻田配上蓝色的大气天空,简单但又透着小孩子的天趣及对美的初步感知。
高年级的学生更多的参与与简单的生产劳动和艺术创作的结合,例如“稻田艺术创作”。第一、学生首先要借助数学等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结合季节和稻田地形特点,设计出有特点的稻田图案。第二、在农民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完成稻田的种植,在稻田中形成设计的图案。在稻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水稻种植的基本技术,也体会到了艺术创作与劳动创作之间的关系。例如有某高年级的班级设计完成的关于家乡的风景画的稻田创作,当稻田中形成的图案显出真面目,学生认识到了劳动是最美的,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推行短期研学与长期结对并行模式,拓展“一校一村”协同育人路径
短期研学与长期结对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为城市小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搭建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有力推动了“以劳育美”目标的实现。
结合“一校一村”结对计划,短期研学可以实现城市小学生对乡村的快速适应和体验,丰富乡村生活。如春季由学校组织学生到结对村开展“寻找春天的足迹”研学旅行活动,走进乡村田野中,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和春耕农事活动,奔跑在田野的田埂上,感受清新的空气,欣赏各种野花和乡村春天的活力,利用手中笔和相机将乡村春天的美景记录下来,转化成艺术创作的素材。另一方面,请乡村农民介绍农作物种植与生长等情况,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学习到农业知识,达成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双重目的。
结对长期化为学生实现认识乡村、走近乡村的机会。学校与乡村结成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后,组织学生长期地去乡村生活实践一个月,每名学生来到乡村农户家中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户进行水果采摘、谷物晾晒。从一日三餐一起到做家务到田间地头的劳动,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在朝夕相处中学生了解乡村风俗习惯、节日传统、民间故事,感知乡村深厚文化内涵。
三、搭建多元评价架构,精准评估“以劳育美”实践成果
一套科学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是准确衡量“以劳育美”实践成效的重要保障,能够全面、客观、深入地反映城市小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的成长与蜕变[2]。
在评价体系建设中,应让学生用丰富的表现形式“晒”出自己的乡村实践成果,实实在在地感受劳动和美育的融合。比如,开展“乡村印象”摄影作品大赛,让学生拍摄记录在乡村的劳作、风光、人文风情等,一幅幅摄影作品呈现了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反映了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入感受,有的学生拍摄了辛勤耕耘的农民,拍下了他们弯腰劳作的背影,画面上一抹落日余晖照在田野上,一幅浪漫的劳动画卷呼之欲出,反映了劳动和自然融合之美,融入了乡村元素和创意,体现了学生的灵性和对美的创新诠释。
过程性记录也不容忽视,要求学生写出详尽的劳动日记,记载在乡村实践中的所想、所感、所为。劳动日记就是一本成长日记,客观地记载了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思想转变、思想困惑以及思想转化的过程。品读学生的劳动日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的思想活动有一个充分了解,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如有一名学生在劳动日记中写道:“今天在帮农民爷爷捡苹果时,一不留神摔了一跤,我却没有放弃,依旧不气馁,终于看到了满满的苹果筐,收获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这样的记录可以体现学生在劳动中的坚持不懈,感受劳动所获得的情感。
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代城市小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在促进“以劳育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增强了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与完善,为城市小学生搭建更优质的平台,使其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中更好地实现“以劳育美”,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倩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劳动课程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与对策研究[J].源流,2025,(08):47-49.
[2] 钟志 德. 乡村 振兴 背景 下农 村小 学耕 读教 育的 路径 探讨 [J]. 甘肃 教育,2024,(12):28-31.
本文系 2025 年度沧州市科技创新研究课题《新时代“以劳育美”路径探索:城市小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ZKX20253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