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评价赋能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

作者

吴丽华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雷锋第二小学校;113001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1]。教师需立足基础教育改革,聚焦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价建议,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多元评价。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教育创新,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一、价值意蕴:多元评价体系变革的必要性

教学评价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推进,也确保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诊断学生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形成[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评价,需将评价从“管理工具”转型为学生“成长平台”,实现从“分数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为学生构建自主发展的评价新生态。借助多元化评价体系变革,更好地把握、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教师更能围绕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依据。

二、评价赋能: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设计(一)表现性评价,评价目标由“高分定位”转向“个人发展”

“表现性”评价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需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立足该评价实施,将评价目标指定为“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教师需秉承“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优化表现性评价活动开展,关注学生学习表现,肯定学生学习成长。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评价为例,本课需要学生体会诗词表达的淳朴乡村生活之乐。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其中,教师需围绕学生课堂表现(古诗词听讲、翻译、提问、诗词理解等),与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古诗词背诵、默写、诗词翻译等)。以评价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发展。以此,围绕表现性评价开展,让学生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想象乡村翁媪的天伦之乐,在阅读中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进入词中美妙意境。通过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让学生在评价中加深古诗词感知,加深学生学习体验。在深化学生认知基础上,继而拓展学生学习能力与素养。

(二)过程性评价,评价手段由“个人经验”转向“科学有序”

“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需立足学生课堂实际发展,围绕学生综合能力、学习表现,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与不足指出。以此,结合学生学习水平确定其发展方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评价为例,本篇课文是科普说明文,文章说明思路清晰且逻辑性强。教师需秉承“以生为本”教育理念,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树立科学、有效的评价理念,促进学生学习与身心发展。将过程性评价引入其中,结合访谈、观察、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也可综合评价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将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环节中。同时,教师也可将课堂中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课堂笔记的细节记录在档案本中,以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围绕过程性评价实施,把握学生学习学情,以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形式,推动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

(三)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由“当下模式”专项“赋能模式”

“终结性”评价需要教师通过作品展示、课堂展示来反思学生学习成果,通过评价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还应将专注力放在如何挖掘学生潜能上,以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学评价为例,本课学习环节教师可设计日出绘画、预读、精读、仿写等实践活动。需围绕学生实践活动成果,落实课堂教学中终结性评价,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通过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学习晴天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抓住景物变化,让学生欣赏自然奇观。以此,围绕严谨性的终结性评价,肯定学生学习成果,激励学生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引领语文学科教学从知识走向素养,结合终结性评价发展落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还可借助钉钉、微信公众号等,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让家长、社会以及其他教学,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将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围绕多元评价使“学”从自学、互学、示学到评学,教学向深度延伸,使学习真实发生。未来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AI技术辅助评价环节,以智能手段推动评价互动,实现教育科学化和教育效能最大化,以此活用现代技术开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李凯东,王娜.小学整本书阅读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优化研究[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5,41(06):89-96.

[2]林琴.循证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建构路径[J].教师,2025,(1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