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四川红色文化与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赵桂玉

四川师范大学 610066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川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红色基因,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对于推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提升铸魂育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一)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必然要求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与民族精神标识。四川红色文化孕育于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与斗志,从“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到川陕苏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始终激励青年一代。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三信”,将四川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能让学生在地域历史中感知红色力量,从先辈奋斗中体悟理想价值,推动个人理想与国家事业相融,实现红色基因代际传递。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需培养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四川红色文化蕴含的相关意识与育人要求高度契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革命年代英雄先烈与建设时期先进模范的事迹精神,可为学生提供价值引领。将其融入思政课,能引导学生感悟“家国一体”内涵,培养责任担当与奋斗意识,助力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应对挑战能力,为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三)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

文化强国建设需传承革命文化、推动创新。四川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文化重要部分,其价值不限于教育领域,更能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滋养。高校将其融入大思政课,也是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教学研究挖掘时代内涵,适应社会需求;师生借新媒体传播扩大影响;校地协同开发资源,推动与多产业融合。这既丰富文化强国建设内容,也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为文化发展注入红色动力。

二、四川红色文化与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一)红色文化要素赋能边缘化:资源价值未获充分重视

红色文化要素在高校大思政课中处于边缘化状态,体现在三方面:资源定位上,被视为“附加素材”,其对理论阐释的补充作用被忽视,地域特色精神内核未能深度融入核心教学目标;课程权重上,内容占比低且分散,多为课程零散提及或短期活动,缺乏系统模块设计,难以形成持续育人影响力;实践投入上,资源开发缺乏持续投入,数字化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大思政课”对多元教学载体的需求。

(二)红色思政元素应用表面化:教学转化缺乏深度设计

四川红色文化融入存在表面化问题,表现为三方面: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讲授+图片展示”为主,缺沉浸式、体验式设计,未充分利用实地研学及创新形式,难触学生情感;案例运用孤立,红色素材与思政知识点缺乏逻辑关联,多为简单罗列事迹,未与课程核心观点结合,沦为碎片化故事;互动设计不足,教师单向输出为主,缺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难激发主动探究动力。

(三)红色文化思政价值吸纳片面化:育人维度存在局限

对红色文化思政价值的挖掘吸纳存在片面化,限制融合广度与深度:价值维度上,过度侧重理想信念教育,忽视道德实践、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培育,窄化当代价值;受众适配不足,未考虑不同专业、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与需求,导致与学生现实关切脱节;评价导向“重形式轻实效”,缺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变化的长效跟踪,既难衡量实际影响,也无法为融合模式优化提供依据。

三、四川红色文化与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一)强化资源赋能,破解红色文化要素边缘化问题

以提升红色文化核心地位为目标,从三方面赋能:资源定位上,将四川红色文化纳入思政课总体规划,明确其理论阐释“活教材”价值,衔接地域红色精神与思政核心理论;课程整合上,构建“必修+选修+实践”三级模块,设专题必修内容、系列选修课,将红色场馆研学纳入学分,形成系统教学链条;机制创新上,与本地红色场馆、党史机构共建“育人联盟”,设专项基金建VR 资源库并实现共享。

(二)深化教学转化,解决红色思政元素应用表面化问题

以提升融合度为核心,从三方面转化:教学形式上,打造“课堂讲授+场馆研学+情境体验”模式,课堂用情景剧等形式,校外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借AR 还原历史场景;案例重构上,按思政知识点梳理红色案例,建“理论+史实”案例库,形成“理论要点+红色史实+现实启示”逻辑闭环;互动设计上,以红色文化设计递进式问题,构建“问题链导向”参与式教学,激发探究动力。

(三)拓展价值维度,突破红色文化思政价值吸纳片面化问题

以挖掘多元价值为导向,从三方面推进:价值维度上,构建“三维育人”体系,兼顾理想信念、道德实践、法治与创新素养;分众适配上,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实施差异化教学;评价优化上,建立“过程+实效”双轨机制,过程评价含课堂参与等,实效评价跟踪学生思想行为变化,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毛广,任晨阳,侍旭.红色文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4):69-71.

[2]冯译冉.“大思政课”视域下冀中红色文化的价值赋能与育人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36):27-30.

[3]王晨.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 大思政课” 建设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75-77.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红色文旅研究中心”2025 年度科研项目课题《四川红色文化与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融合发展研究 》(课题立项号:HSWL25C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