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潘银香
福建南平武夷山市兴田中学 354305
作者单位:
前言:
新课标下开展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学熏陶,拥有民族文化底蕴,进而学好语文,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不断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积累经验、感悟情感等策略,让学生快速掌握文言文学习技巧,了解古代汉语字词知识,强化学生文言文语感,也能够让他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内容,不断提高语用思维与能力,进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文言文诵读是较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能够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使他们对阅读文言文产生积极清晰,进而乐于阅读文言文,形成自主阅读意识,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义[1]。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反复诵读开始,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使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诵读方式来引领学生反复诵读:首先,可以借助创设音乐情境,利用音乐作为背景,为需要学生诵读的匹配契合的古典音乐,吸引学生随着音乐节奏,进入阅读佳境,借助音乐渲染,初步了解所读文言文情感基调。如在《诫子书》这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可月在诵读中初步了解作者诸葛亮生活在三国时期,体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内涵,以及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之情。其次,教师还可利用小组分角色诵读,让学生进入反复诵读中,较为全面理解所阅读的文言文,如在进行《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阅读时,教师即可引领学生以分角色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话方式体会文言文阅读乐趣,增进对阅读与学习文言文的喜爱情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文言文内容。
二、积累经验,掌握文言文技巧
文言文作为现代文献发展的根基,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自主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使他们能够通过“聚沙成塔”方式,掌握文言文阅读中必备的一些技巧,如识别古今异义、认识通假字、特殊句式翻译、一词多义等,逐步拥有自主进行文言文翻译能力[2]。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指导与点拨,就不同文言文知识着重分析讲解,增长学生对文言文的见识,掌握好讲文言文自主翻译成白话文的技巧,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流利诵读后,通过指导学生识别古今异义与通假字认识,以及特殊句式翻译、一词多义等方式方法,让学生自主探寻,发现所读文言文中存在异义字词与通假字,并能够进行特殊句式的识别与翻译,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用法。
如在《岳阳楼记》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进行古今异义的“走”(跑)、“交通”(交错相通)、“妻子”(妻子和儿子)等认知,掌握其中出现的通假字“具”通“俱”、“属”通“嘱”等,理解特殊句式“何……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而后,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回顾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利用所积累的经验与掌握的技巧,阅读理解其他文言文,探寻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内容,积累到更加丰富经验,学习更多翻译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翻译水平,拓宽文言文阅读视野,发展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
三、感悟情感,参透文言文内涵
文言文阅读中的“悟”至关重要,能够使学生感悟情感,参透所读文言文内涵,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在阅读中获得有益启示。教师可以讲述作者生平故事,让学生参悟作者情感,还可以利用文言文典故,调起学生文本情感了解与感知体验热情,通过不同方式的情感展示,助力学生更透彻理解所读文言文,不断提高文言文阅读赏析能力水平。
例如,阅读《桃花源记》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作者陶渊明生平事迹和“世外桃源”故事,让学生参透渴望安宁与快乐的思想情感,从中了解作者陶渊明对理想生活追求欲望,以及对当时生活不满之情,感悟作者虚构出心目中理想社会“桃花源”的意义,在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由此参透文言文中所折射出的作者惋惜与无奈情感。因此,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借助对文言文情感的感悟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参透文言文内涵意义,能够辩证地进行思考分析,更透彻地理解时代所产生的文化精神,主动结合现代文化来分析感悟,提高学生文言文理解与情感体会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中内含思想情感的认知力。
总结: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高效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以此帮助初中学生高效学习文言文,乐于自主阅读与学习,积累到丰富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字词意思,感悟出文言文中的思想情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力。为此,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领学生自主学好文言文,增强其文言文阅读自主意识,品鉴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魅力,成为坚定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使者。
参考文献:
[1]张贺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方法[J].嘉应文学,2025,(07):173-175.
[2]张其昊.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5,(08):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