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活情境的幼儿金钱概念培养实践研究

作者

马晓燕

台州市机关中心幼儿园 浙江省台州市 318000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支付在我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普及。据中国人民银行2023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 86%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现金交易,这使得他们难以在脑海中构建起“钱物交换”这一概念的具象认知。设计幼儿园中班“向日葵杂货铺”角色游戏,通过创设买卖情境、设计模拟货币、整合家园资源等途径培养幼儿的金钱概念。

一、实践设计:向日葵杂货铺的构建与实施

(一)活动框架设计

“向日葵杂货铺”角色游戏设计:以逼真购物场景(收银台、商品架、价签)助力幼儿融入角色;采用1 元(绿)、5 元(紫)仿人民币班级币,助幼儿认知价格与交易;商品含教师采购( 30% )、幼儿自制( 40% )、家庭闲置( 30% ),兼顾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每日营业 1 次,幼儿轮流担任顾客、收银员等角色,在互动中提升社交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1 周)

幼儿参与:在活动准备阶段,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的策划中来。通过组织幼儿进行投票,最终确定了“向日葵杂货铺”这一名称,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民主意识,还让他们对活动产生了更强的归属感。此外,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商品的定价,如折纸星星定价为 1 元,绘本定价为 5 元。

家长协作:为了进一步丰富杂货铺的商品种类,同时强化幼儿“旧物再利用”的价值观,向家长发放了《家庭闲置物品征集表》。令人欣喜的是,家长们的参与热情极高,征集表的回收率达到了 92.9% 。家长们积极响应,纷纷将家中的闲置物品整理出来送到幼儿园,这不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还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合作的桥梁。

2.实施阶段(8 周)

(1)分层目标:

初期:在活动初期,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认识货币面值,引导他们完成“1 元换 1物”的简单交易。通过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和触摸不同面值的班级币,以及进行简单的一对一交易,让他们初步了解货币的基本功能和交易的基本流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幼儿熟悉交易过程,如如何拿取货币、如何将货币交给收银员、如何换取商品等。

中期:随着活动的推进,进入中期阶段,开始引入加减运算。例如,设置“5 元买 3元物品,找零 2 元”的交易场景,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交易中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数运算能力,同时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货币的价值和交易的本质。教师可以在幼儿交易过程中,适时地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进行计算和找零。

后期:在活动后期,开展促销活动,如“买二赠一”,引导幼儿理解优惠策略。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复杂的交易情境中做出合理的决策。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促销活动的规则和意义,让他们思考如何在促销活动中选择最划算的购买方式。

(2)教师支持策略:在整个实施阶段,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交易行为,详细记录幼儿在交易中的典型对话与错误,如混淆货币面值、计算失误等。根据这些记录,教师生成个性化的指导方案,针对每个幼儿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总结阶段(2 周)

幼儿绘制“我的购物故事”图画日记: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绘制“我的购物故事”图画日记。幼儿用画笔描绘在“向日葵杂货铺”的购物经历,锻炼绘画与表达能力,回顾反思活动,加深对金钱概念和社会交往的理解。教师引导幼儿在图旁配简单文字,讲述购物感受与趣事。

二、实践成效分析

金钱概念:幼儿认知货币功能的比例从 35% 升至 88% ;5 元内加法正确率从 42% 提至 79% ,10 元内找零从18%升至 65% 。

社会性:幼儿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合作与规则意识提升,能主动交流、协商解决问题。

家长反馈: 89% 家长认为孩子更爱帮忙计算购物费用,活动效果延伸至家庭。

三、改进方向:

(一)细化分层支持,兼顾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数学基础的幼儿设计阶梯式辅助工具:对运算能力较弱的幼儿,除货币换算图示卡外,可增加“价格对应表”(如商品图片与对应货币面值配对),降低计算压力;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增设 10 元、20 元面值的班级币,引入“凑整付款”“多件商品合计”等进阶任务,满足其挑战需求。同时,在角色分配上灵活调整,如让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多担任收银员,为内向幼儿安排“理货员+顾客”的组合角色,逐步建立社交信心。

(二)深化家园联动,拓展实践场景

除“周末购物小管家”任务外,可设计“家庭杂货铺”延伸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在家中复刻简易购物场景,用玩具币模拟交易,记录孩子的表现与发现(如是否能主动询问价格、正确计算),并反馈给教师以优化园内活动;定期开展“亲子旧物改造市集”,让幼儿将家庭闲置物品动手改造后(如装饰旧纸盒、绘制图书封面),在园内进行售卖,既强化“旧物再利用”的理念,又将手工创作、社交沟通等能力融入真实场景,形成家园共育的闭环。

(三)丰富游戏维度,延伸教育价值

结合幼儿兴趣拓展杂货铺功能,如增设“积分兑换区”,幼儿通过遵守规则、主动合作等行为获得积分,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兑换商品,强化规则意识与正向行为;引入“公益捐赠”环节,每月从销售额中拿出部分“班级币”对应的真实物品(如绘本、玩具),由幼儿共同决定捐赠给社区公益点,在交易中渗透“分享与关爱”的价值观,让游戏不仅停留在技能培养,更延伸至情感与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赵寄石, 楼必生.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3] 弗思(Furth,H. G.).儿童的世界:思维的发展[M]. 浙江教育出版社, (原出版年1980).

[4] 维果茨基(Vygotsky,L. S.) .心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出版年 1978).

[5] 王惠萍, 柯洪霞.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 科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