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析

作者

耿丽娟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272000

前言:

整本书阅读模式的引入提供连续性、情境化的语言输入,打破了单篇阅读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在完整的故事脉络或主题框架中,系统感知语言规则的运用规律,契合新课标对“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通过主题的深度延伸与语言的反复浸润,助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意识,有利于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一、“主题联结式”任务链设计

传统单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将文本拆解为孤立的语言点,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逻辑关联。整本书阅读需以“主题联结”构建任务链,引导学生从局部理解走向整体认知[1]。

例如,在《Unit 4 My Favourite Subject》主题拓展阅读中,教师可选取《The Boy WhoLoved Math》等学科主题绘本作为补充材料,围绕“学科兴趣与个人成长”核心主题设计阶梯式任务:

前期任务:安排学生用图示法“整理‘主人公数学成长的时间线',事件备注‘开始、参加奥赛,此时主人公情绪有怎样的起伏和变化'”,比如学生写出“主人公去图书馆,当主人公发现《几何原本》一书后,眼睛都亮了,手指不自禁地抚摸着这本书的封皮……”用细节感受“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中期任务:分角色辩论“兴趣的不同”:“你更想选择谁——主人公非常热爱数学,而小伙伴非常热衷于体育”。学生们用引证式表达,以辩论的思维进行分析,学生既要引用书本内容,例如“数学,让世界呈现出规律”,“体育,让我学会合作”,还要参考现实生活经验,例如“我因为想练好小提琴而拒绝了聚会,但当自己上台时感到自豪”等。教师还可以借助句式支持,如“I agree/disagree because...”“From the text, we know that...”,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深化对“兴趣多元性”的理解。

后期任务:引导学生写“我的探究学习故事”,如数学探究学习中一次解决困难的经历,如“实验做了三遍才做成功,修改了不同的条件”,描述学习数学的原因等。

二、“语言聚焦式”微技能训练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容易受到读图化现象的影响,造成学生浅阅读、浅理解文本语言的语感积累。因此,在阅读过程、活动中采用“语言聚焦”法,抓住具有指向意义的、能揭示阅读文本情感态度的情感性词语,将词语还原语言环境,进行词义识别,同时用词新颖、有创意,实现语言的有效积累。

例如,在《Unit 2 We're Family!》主题拓展阅读中,教师可选取《The Family Book》等绘本,聚焦“love”“care”“support”等核心词汇设计活动:提取原文句子“Mum's hug feltas warm as the sun”,要求学生通过图片排序(妈妈拥抱的不同场景:生病时、比赛后、生日当天)选择最贴切的译文。学生可能描述“图片中妈妈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嘴角带着微笑,让孩子感到安心”,从而理解“warm”在此处不仅指温度,更象征“情感的安全感”。教师可追问“如果换成‘Mum's hug felt strong',意思会变吗?”,引导学生关注词汇的隐喻意义。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love”“care”“support”之间的区别,进行例句空缺填空,如“When I fell, Dad's ___ (love/care/support) helped me stand up”。学生需分析语境:如果选“love”表示情感;如果选“care”则是行动的具体展现,如包扎伤口;如果选“support”则是精神上的鼓励,如“我相信你”。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用“love”“care”“support”描述家庭中的一个场景,如“爷爷每天早起为我准备早餐,这是他的 care”,并配以简笔画。分享环节,学生需解释词汇选择理由,如“‘support'更适合描述妈妈陪我练琴,因为她不仅听我弹,还给我提建议”。教师可展示多元表达,如“Dad's love is like a blanket—always there when I need it”,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提升语言运用的精准性与创造性。

三、“文化对比式”批判性阅读

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文化理解的过程,教师可通过“文化对比”策略,引导学生比较文本中的文化现象与自身文化背景的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2]。

例如,在《Unit 2 Keep Tidy!》主题拓展阅读中,教师可选取《A Chair for My Mother》等绘本,提取绘本中“母女攒钱买沙发”的情节,讨论其背后“重视公共空间”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学生可能注意到“沙发是全家休息、聊天的中心”“攒钱过程体现共同目标”,从而理解西方家庭中“物品与情感联结”的关系。

再如用中国传统的《田家四季歌》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场景,比较中西“物品整理”。文化比较要避免简单的二元对立,文本分析用细节建构文化概念,文化对比用多维度的材料拓展视野,批判反思用辩论的形式加深理解。教师要提供支架,如对比表、提示句型来帮助学生从“行为表层”通往“价值观深层”,同时要凸显语言为文化服务的功能,如用 symbolize,“reflect”等解释文化现象。

总结: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模式通过系统性文本输入与结构化活动设计,有效破解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碎片化难题,完整文本的深度解析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形式-内容主题-文化背景"的三维认知框架,为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朴 烨 . 初 中 英 语 整 本 书 阅 读 中 的 思 维 品 质 培 养 [J]. 中 学 课 程 辅导,2025,(17):120-122.

[2]黄慧.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建构与学科育人路径探索[J].中学生英语,2025,(2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