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改革下教学模式的改变
谷训迪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
一、引言
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对基础教育导向作用显著。数学作为其核心科目,改革深度影响教学方向与质量。近年高考数学在命题理念、试题结构、考查重点等方面变化深刻。这迫切要求重塑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模式以适应改革要求,有效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钟启泉教授指出,教育改革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变革。高考数学改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推动教学模式转变。
二、全国高考数学改革特点与趋
(-) 命题理念:素养导向
从侧重知识考查转向评估数学核心素养(抽象、推理、建模、运算、想象、分析)与综合能力。突出思维、问题解决及创新意识考查,减少机械记忆应用。试题常创设新颖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考查数学化能力。契合史宁中教授强调的“数学教育核心在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 试题结构:灵活多样
优化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题量与分值分布,平衡难度层次;增加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比例,考查思维灵活性与创新性。
考查重点:聚焦主干与思想
重点考查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主干知识,方式更灵活多变,强调知识综合运用。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更为深入。体现张奠宙教授指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精髓”。
(四) 应用价值:紧密联系实际
试题愈发贴近金融、环保、科技等现实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彰显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
(一) 理念滞后:教师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侧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发展。重公式记忆与解题技巧,轻思维培养与创新能力。此理念与高考改革强调核心素养考查冲突。顾明远教授指出其忽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弊端在改革下更显突出。
(Ξ) 内容分散:体系薄弱
内容组织多按教材章节顺序,知识内在关联挖掘不足。知识点常孤立讲解,学生理解零散片面,难以构建完整知识体系。面对高考综合题,无法灵活运用知识。违背布鲁纳强调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原则。
(三) 方法单一:互动缺失
以讲授法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与启发,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学生缺少思考与探索机会,能力得不到锻炼,亦难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四) 评价片面:重结果轻过程
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过度重结果,轻学习过程、态度及努力。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在改革背景下,不利于准确评估学情和提供有效反馈,违背多元智能理论,不利于全面发展。
四、教学模式理念的转变
(一) 确立学生中心
教学重心转向学生。教师需关注学生需求与差异,依学情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提升。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聚焦核心素养
着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全过程,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思想方法,提升素养。契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
(三) 融入发展理念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自主更新知识能力。教学中介绍前沿动态,激发兴趣,鼓励课外探索,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内容组织的优化
(一) 整合模块,构建体系
针对高考综合题,强化知识模块整合。研究教材与考纲,串联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如函数教学中对比分析各类函数性质与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结构,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二) 融入文化与应用
适当融入数学史、重要事件、数学家故事及思想方法形成过程。结合金融、科技等实际案例(如概率统计教学引入保险理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应用价值。
(三) 依据考纲调整
根据高考对不同知识点的考查深度与广度调整教学。重点内容深入讲解,挖掘内涵外延,强调综合应用;非重点内容确保掌握基本概念方法。关注高考新趋势、热点,及时补充。
六、教学方法的革新
(一) 问题导向教学
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探究、合作引导学生解决(如用“测高楼高度”引出空间角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方法,培养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契合“做中学”理念。
(二) 信息技术赋能
利用多媒体、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函数图像)、在线平台等,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效果。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效率质量。
(三) 小组合作学习
合理分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如数学建模中各司其职)。促进交流启发,培养协作、沟通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评价方式的完善
(一) 评价主体多元
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体系。教师评价提供专业视角;自评促进反思与管理;互评促进学习交流,使评价更客观全面。
(二) 评价内容多样
内容扩展至学习过程(表现、作业、合作)、态度(积极性、毅力)、创新能力(见解、方法)等。更全面反映素养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三) 过程与终结结合
强化过程性评价(测验、项目作业等),及时反馈学情,指导教学调整;结合终结性评价总结成果。二者结合精准评估,发挥发展性功能
八、结论
高考数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它深刻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也为其创新提供机遇。通过转变理念(学生中心、聚焦素养)、优化内容(整合模块、融入应用)、革新方法(问题导向、技术赋能、合作学习)、完善评价(主体多元、内容多样、过程终结结合),构建适应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能更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助其适应新高考并为终身发展奠基。教育工作者需积极实践探索,持续推动教学模式改进创新。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史宁中. 数学思想概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张奠宙. 数学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4] 顾明远.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
[5] 布鲁纳. 教育过程[M]. 邵瑞珍, 译.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