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共产党宣言》谈共产党员的信仰问题
李在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 北京 102445
摘要:我们党取名为“共产党”,就是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1]——习近平。开学以来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其中老师们提到最多的一句,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序言有很多个版本,是因为其不仅在内容上提出了重要的结论、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而且在社会历史方面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在此基础之上,引发了我从其历史意义上出发,结合自身的感悟,开展其对“共产党员信仰”影响的思考。
一、关于《共产党宣言》
与马恩的其他著作有明显不同的是,《宣言》的行文非常流畅,用了很多干净漂亮的修辞手法代替从前严密拗口的逻辑论证,以客观事实为出发点,以工人阶级的情感倾向为切入点,最终又以充分调动读者情绪为落脚点,高效地向读者传播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历史知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工人阶级的反抗意愿,出色地实现了其本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个人认为,与其说《宣言》是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不如说它是一篇感染力极强的演讲稿——没有任何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文献(指其文字载体)在其历史意义上能与《宣言》相提并论。如马克思所讲,“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力量。
我在本科学校的党支部工作时,常常问身边的党员这样一个问题:“你读过《共产党宣言》吗?”得到的回答不仅无一例外是否定答案。还有一些党员对我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例如:“读这个有啥用?”“不读也没影响入党呀?”这些问题不禁让人反思,《宣言》在当代真的没有意义了吗?
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3]”。陈先达先生说:“中国共产党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将永远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宣言》的基本观点[4]”,例如,《宣言》的第二章提出的十点国家发展的建议,在当今世界发展中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回顾《宣言》的历史价值,结合其对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不禁引人思考,《宣言》对于中共党员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换句话说,《宣言》在中共党员心中,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二、关于“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5]。”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即知道应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作为共产党员,我们都知道党的最终理想和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今天,又有多少共产党员真正了解共产主义是什么呢?
确立信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逻辑上的认可。唯物辩证法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实事求是的精神让我们崇尚科学,而这也刚好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信天命不求神的伟大精神相契合。唯物辩证法的终点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宣言》恰好可以当作连接党员与共产主义原理之间的桥梁。因此可以认为,了解共产主义原理是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必要条件。
确立信仰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情感上的认同。在《宣言》发表的年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因此《宣言》中所用到的慷慨激昂的语句,无疑在当时对无产阶级起到了强烈的情感上的认同作用。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7]”。将热爱自己祖国的中国人民对国家的感情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是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员
“为政在人。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党的建设,一定要注重人的建设。
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员,就要从“中国”和“共产党员”两个方面去理解。
有外国学者说,“在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宗教”,因为,“第一,它提供了一整套最终目标,这些目标体现着生活的意义,而且是判断事物和行动的绝对标准;第二,它提供了达到这种目标的指南,这一指南包含着一个拯救计划,指出人类或人类中被选择出来的一部分应该摆脱的罪恶[8]”。虽然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歪曲和曲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连我们的敌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无论从哲学上还是情感上都具有匹敌宗教的能力。
冯友兰先生说,“他们(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替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9]。”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期,德国哲学家就已经对宗教进行了批判: “宗教的秘密在于人,人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和自然界异化为上帝,然后又受它支配,并向它膜拜[10]”,而马克思也早已用哲学对哲学进行了批判,“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而现实的实现方法也早已有了答案: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1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也是连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桥梁。《论语》有言“子路有闻,未能行之,唯恐有闻”“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大学》:“致知在格物”“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只要是和实践有关的哲学,只要是和改变世界有关的观点,都能被马克思主义吸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见不贤而内自省”“其不善者而改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修身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是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244129,(2021-09-30)
[2]卡尔·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C].北京: 人民出版社,(1844).
[3]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EB/OL].
作者简介:李在(1998.5-至今)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河北省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 学历:2021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邮编:10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