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作者

吉莹

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215300

摘要:小学阶段各项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奠定学生知识基础,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掘学生更多知识潜能。其中小学数学课程作为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教师对学科育人内涵展开更为深入的解读,并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指引启发。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数学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便需要教师重点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数学承载的文化、方法以及思想,从而能够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一、采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思维认知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变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不再单纯从数量、图形的角度去看待数学知识,而是能够结合其中的学科规律去认知现实世界特征。从而有效改变学生的认知基础,并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获得全面提升。为此便强调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适时跳出封闭僵化的课堂教学格局,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现实生活事物,去探索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事物信息。从而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从学科角度入手,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认知[1]。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一课程中,单纯引导学生通过解方程计算等形式并不足以起到思维培养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符合生活情境的“追及相遇”,要求学生采用方程的形式来对现实问题进行表述解答。如两人相距80m,A向B射出一支箭矢,以20m/s的速度向B飞去,与此同时B以4m/s的速度向后方跑去,请问箭矢在多长时间后会射中B?B跑出了多少米?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以此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二、采用问题驱动,提高学生思维逻辑

数学的主要学习特征之一,在于引导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进行推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现有条件,来进行多样化的假设、推理、分析以及验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与缜密性,并逐渐形成符合学科特色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与创新,确保能够对学生起到充分的启发作用,并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的发展目标[2]。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当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然后以此为基础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一个圆分割成扇形,并组成一个长方形之后,已知这个长方形的宽为3cm,那么他的长为多少?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圆面积公式”来进行逆向推导,首先思考圆的周长、半径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长方形的长”便是圆周长的1/2,如此便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并对圆面积公式形成深刻认识。

三、采用习题训练,增强学生思维活性

“思维活性”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灵敏性、发散性与跨越性,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样措施,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数学习题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训练活动。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在多样情境下的灵活应对能力,进而有效实现数学思维培养目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3]。

例如在为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口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一味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与速度,而是尝试引导学生采用更多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以“48+37”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48+30=78,78+7=85”、“48+32+5=85”等不同方法,来不断寻找更为简易的计算方式。从而使学生主动从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思维敏捷性与灵活性的全面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研究。强调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基于数学视角来看待、思考以及分析问题。从而逐渐改变自身认知基础,并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探索事物,以此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利娟.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4, (03): 184-186.

[2]曹菊平. 关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课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 [J]. 小学生(下旬刊), 2023, (12): 133-135.

[3]祁金龙.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 (31):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