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盾构施工地层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袁荣顺
身份证号:511124198809270018 613100
引言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日益紧张,盾构法凭借其对地表扰动小、施工效率高的特点,成为轨道交通隧道施工的首选。盾构掘进过程中,掘进头对前方土体施加土压与尾管注浆共同形成对支护结构的支撑力平衡,但因地层土性复杂、盾构机姿态和施工工艺的多重耦合作用,仍不可避免地引发围护结构变形与地表沉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对地面管线、老旧建筑及轨道站点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盾构施工地层变形机理与控制技术,对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和地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量案例分析和数值模拟基础上,针对盾构施工四大关键环节开展系统研究,以期提出高效、可操作的变形控制策略。
一、地层变形机理与评价指标
盾构掘进时,掘进头与土体交界面压力不均可导致开挖面涌土或凹陷,尾部注浆与管片安装之间的时滞则会造成管片后注浆间隙的未填充,二者共同引发地层向盾构机滚刀和管片的纵向、环向位移与地表沉降。地层变形由内向外呈指数递减,环向位移主要集中于隧道管片外围 1.5 倍直径区域内,而地表沉降形成“盆状”分布。评价地层变形需综合考量最大沉降值、最大倾斜角及最大水平位移三个指标,通过现场沉降锥形孔、水准观测点与基于全站仪和水下测量技术的管片嵌缝尺监测,实时获取地层变形数据,为下游调控提供依据。
二、土压平衡与掘进参数优化
在地层稳定性控制中,维持掘进头前后土压平衡是首要任务。通过盾构机泥水平衡或土压平衡系统精确调节掘进头液压千斤顶输入力和土舱压力,确保开挖面土压始终略高于前方土体主动土压力;同时结合地层土性参数变化自动调整泥浆浓度和流量以满足动态平衡。此外,掘进速度、刀盘转速与推进速度比的优化设置亦可减少土体扰动率。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表明,在淤泥质土中,掘进头前压应控制在 10kPa~20kPa 范围,而推进率宜不超过理论掘进量的 80% ,可使地层沉降减少 15%20% ;在砂层中,则更需在 05kPa 小幅超压运行,以避免砂井效应。
三、注浆补偿技术与材料配比
尾部同步注浆技术通过将水泥基浆料及时注入管片后方间隙,形成固化支撑,避免管片背后空洞而引起的变形。浆料配比需兼顾流动性与早期强度,通常采用水灰比在 0.6\~0.7、掺加膨胀剂 3%5% 、活性矿物掺合料 10%15% 的 C30 早强水泥浆。在注浆压力与量的控制上,应根据地层类型及管片间隙实时调整注浆量与压力,数据表明在软弱土层可采用 0.4MPa0.6MPa 注浆压力,而在砂卵砾层则需提升至 0.8MPa1.0MPa ,及时填充管片后腔并形成有效支撑。此外,对于地层含水量变化大的区域,可适当加入膨润土或高效粉体扩散剂,以保持浆料长效注浆性并提高对水分敏感的地层的抗渗性能。
四、智能化监测与在线反馈控制
为实现盾构施工地层变形的实时动态控制,需要构建集地表、水准、管片缝隙及掘进参数于一体的智能监测体系。该体系以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为基础,通过沉降基准板和MEMS 倾斜传感器监测地表沉降与倾斜,利用应变片和激光全站仪监测管片缝隙及环向变形,并实时传输至边缘计算节点进行初步数据清洗与预警判定,再将异常数据与掘进参数(舱压、推进力、转速等)进行关联分析。在线反馈控制模块基于模糊控制与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对土压、注浆压力和推进速度的自适应调整,将异常超限的沉降和管片位移降至预警阈值以下,从而为施工提供闭环自动化调节支持。
五、工程实践与效益分析
以某城市 1 号线隧道工程为例,盾构机引入智能化调控系统后,在 500m 掘进区段实现了显著效益。系统通过布设多点倾斜、压力和位移传感器,结合实时数据采集与贝叶斯推断模型,对刀盘扭矩、推进速率和泥水平衡压力进行在线优化,使地表最大沉降由传统工艺的 18mm 降至 6mm ,管片环向位移从 5mm 控制在 2mm 以内,总体沉降曲线平缓,未触发周边管线或建筑报警。该区段施工效率提升 15% ,注浆量减少 20% ,项目成本节约约 3% 。在宽卵石地层区段,系统基于历史施工数据与在线反馈不断调整地层支护参数,通过预演侧向位移控制策略,使盾构机头部超前地层稳定性明显改善,地层水平位移降低 25% ,大幅减少了变形超限引发的加固次数与费用。同时,自动化调度平台将现场数据与BIM 三维模型联动,可视化风险点与管片受力状态,调试人员结合趋势预警快速制定补偿注浆或临时支撑方案,有效缩短了响应时长并降低了安全隐患。未来可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盾构掘进与周边环境的虚拟仿真联动,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进一步优化控制策略,并利用 5G 网络提升数据传输速率与可靠性;同时将云端历史数据沉淀为知识库,支持跨项目迁移学习,使智能调控系统在更复杂地质条件下保持高效性与安全性,为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盾构施工地层变形的有效控制需综合利用土压平衡与掘进参数优化、同步注浆补偿、智能化在线监测与反馈调控等技术手段。通过合理设计注浆材料配比与注浆方案、动态调节掘进参数、构建多源传感监测与在线反馈控制系统,可显著抑制地层沉降与位移,保障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成熟,应进一步在施工前期进行更加精细的地层预测与数值模拟,并将全流程多物理场耦合仿真与在线实时监测深度融合,以实现盾构施工的全生命周期变形控制和智能化管理,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卫建磊,张艳坤,何柏军,等.盾构隧道连续下穿多条管线变形控制措施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24,46(11):141-144.DOI:10.13905/j.cnki.dwjz.2024.11.031.
[2]杨国华.软弱地层盾构渣土制备同步注浆浆液及工程应用[J].岩土工程技术,2024,38(06):718-724.
[3]曾垂成.轨道交通隧道盾构施工主要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1):138-140.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3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