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思维导图对写作元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作者

赵青

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综合性高级中学 561300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读后续写对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而写作元认知能力是提升续写质量的关键。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思维工具,其在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能否有效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值得探究。本研究聚焦二者关联,分析当前教学问题并提出策略,以期为优化读后续写教学、增强学生写作自主调控能力提供新思路。

一、思维导图应用与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偏差

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偏差成为阻碍思维导图与元认知能力融合的关键因素。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将教学目标狭隘地聚焦于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认为读后续写教学的核心任务仅是帮助学生掌握高频词汇、语法结构以及固定的写作模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思维导图被简单地视为课堂教学的 “点缀”,仅仅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工具,而非助力学生元认知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递,在讲解读后续写时,多以范文分析和写作技巧传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写作思维过程的关注,更未将思维导图与写作元认知能力培养的三个维度(计划、监控、评估)建立有效联系。课堂上,教师未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原文脉络、规划续写框架,也未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监控思路连贯性,更没有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写作成果进行反思与改进。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规划与针对性训练,学生无法在长期学习中形成自主运用思维导图调控写作过程的能力,进而导致思维导图在提升学生元认知素养方面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二)工具使用形式化

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工具使用形式化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其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效果。教师在设计思维导图时,往往忽视文本类型的多样性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差异性,过度依赖单一、标准化的模板。无论是记叙文的情节续写,还是议论文的观点延伸,均采用统一的框架结构,未能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如记叙文的人物情感线索、议论文的逻辑论证链条)进行差异化设计,导致思维导图无法精准适配文本分析与续写需求[1]。在应用层面,教师对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缺乏深入指导,仅将其作为课前或课中的固定环节布置给学生,要求机械性地完成绘图任务,却未引导学生理解思维导图与写作思维过程的内在联系。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往往处于被动执行状态,单纯为完成任务而拼凑信息,未能主动思考如何通过思维导图规划写作思路、监控写作过程中的逻辑漏洞,更无法将其作为反思写作成果的工具。这种形式化的使用方式,使得思维导图沦为表面化的教学流程,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难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写作思维模式,进而削弱了其对元认知能力(包括计划、监控、评估等维度)的促进作用,阻碍了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自主能力弱

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场景下,学生自主能力薄弱成为限制思维导图助力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瓶颈。由于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知仍停留在“可视化笔记工具”层面,未能深入理解其作为元认知策略载体的核心价值,导致无法将思维导图与写作过程中的计划、监控、评估环节建立有效联结。在写作准备阶段,多数学生缺乏主动运用思维导图拆解原文逻辑、规划续写框架的意识,习惯于等待教师提供思路引导,未能通过思维导图系统梳理情节脉络或论点结构;写作过程中,学生即便完成思维导图绘制,也难以将其转化为实时调控写作方向的参照工具,容易出现偏离预设思路、逻辑断层等问题,且缺乏依据思维导图自我修正的主动性;写作完成后,学生普遍依赖教师批改获取反馈,无法借助思维导图回溯写作思路,难以从元认知层面系统反思写作目标达成度、策略有效性及内容完整性,导致学习过程陷入“机械练习—被动纠错”的循环,自主规划、监控与评估的元认知能力始终难以获得实质性提升。

二、基于思维导图提升读后续写教学中写作元认知能力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强化元认知导向

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实践中,革新教学理念、强化元认知导向是突破传统教学困境的关键。教师需从根本上扭转以应试为核心、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到元认知能力不仅是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核心要素,更是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思维导图从简单的课堂展示工具,转变为助力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调控写作过程的核心媒介,充分发挥其在激活思维、梳理逻辑、优化表达方面的独特价值[2]。

在具体教学设计环节,教师需将元认知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细化与分解,融入每一堂读后续写课程之中。围绕写作计划、监控与评估三个核心维度,精心设计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写作计划阶段,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系统梳理原文的人物关系、情节线索与主题脉络,明确续写的目标与框架;在写作监控环节,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为参照,实时审视写作内容的连贯性与逻辑性,及时调整偏离预设思路的表达;在写作评估阶段,借助思维导图回溯整个写作过程,反思计划的完成度、监控的有效性,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这样系统性、阶梯式的教学设计,推动教学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元认知发展为导向的高效课堂,切实提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开展自主写作的能力与素养。

(二)优化工具设计,增强应用适配性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文本类型多元,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优化思维导图设计并增强其适配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突破单一模板的局限,围绕不同文本类型的核心特征与学生差异化需求,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工具体系[3]。

针对记叙文读后续写,可设计以时间轴为基础的情节发展脉络图,引导学生标注原文的关键事件节点、人物情感变化曲线,从而清晰把握故事发展逻辑,规划续写部分的冲突设置与情感升华路径;在议论文续写场景下,构建具有逻辑层级的论点论据关系图,通过树状结构呈现核心论点、分论点及支撑论据,帮助学生在分析原文观点的基础上,系统搭建续写的论证框架。而面对应用文(如书信、通知),则可设计包含格式要素、信息要点、语言风格的模块化思维导图,确保学生在完成续写时兼顾内容完整性与文体规范性。另外,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其根据自身写作习惯与文本需求,对思维导图进行灵活调整。例如,思维活跃的学生可在基础模板上添加创意分支,深化对主题的挖掘;逻辑思维较弱的学生则可通过拆分复杂结构、细化节点信息,逐步理清写作思路。

(三)聚焦能力培养,深化自主应用训练

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聚焦学生能力培养,深化思维导图与写作元认知策略的自主应用训练,是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核心路径。鉴于学生英语基础、思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教师需采用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水平学生制定阶梯式训练方案,确保思维导图工具与元认知策略的融合训练具有精准性与实效性。

在写作准备阶段,教师应依据学生学情提供差异化指导: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引导其运用思维导图拆解原文的基础要素,如人物关系、故事背景,在此基础上构建简单的续写框架;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其深入挖掘原文的隐含线索与主题内核,通过思维导图设计复杂的情节发展路径与情感递进层次。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确写作目标、规划段落布局,将抽象的写作思路转化为具象化的视觉逻辑,完成写作计划能力的训练[4]。进入写作过程,教师需强化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实时应用意识,引导其将思维导图作为动态的“思维导航”。要求学生在行文时定期对照思维导图,检查当前内容是否契合预设框架,确保情节发展的连贯性与论点论证的严密性。一旦发现逻辑跳跃、内容偏离等问题,及时依据思维导图调整写作方向,实时修正语言表达与思维漏洞,从而在实践中强化监控能力。写作完成后,教师需推动学生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开展深度反思。通过对比思维导图预设框架与最终成文内容,学生能够系统审视写作过程中计划的执行程度、监控的有效性,并从元认知层面分析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例如,反思是否因遗漏思维导图中的关键情节导致故事完整性缺失,或因未能严格遵循论点架构造成论证松散。长期坚持“绘图—应用—反思”的闭环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规划、自主调控、自主评价的写作习惯,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真正实现元认知策略从“被动应用”到“主动内化”的转变,最终提升独立完成高质量读后续写的能力。

三、结语

文章表明,思维导图在读后续写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元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潜在价值,但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理念滞后、工具应用形式化及学生自主能力薄弱等问题。通过革新教学理念、优化工具设计并深化分层训练,可构建“思维导图—元认知策略”协同发展模式,助力学生形成“规划—监控—评估”的自主写作闭环。未来研究可结合实证数据量化影响机制,拓展思维导图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应用场景,为提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孔珊珊, 张鹿鹿.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中的应用研究[J]. 海外英语, 2024, (18):167-169.

[2]陈久祥. 巧用思维导图助力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研究[J]. 鄂州大学学报, 2023, 30 (05):45-47.

[3]王玮.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J]. 海外英语, 2023, (07): 202-204.

[4]蔡皓生. 可视化在高中“读后续写”中的运用[J]. 中国报业, 2020, (18): 86-87.

作者简介: 赵青 1993.01.23 女 黎族 贵州 硕士研究生 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英语【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子项目 III)—《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MJ25079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