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浸润式教学改革研究
张琼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64
1 引言
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下,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旅游管理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育亟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统一。《旅游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承载着塑造学生行业认知框架和价值取向的关键使命。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思政元素“硬融入”、价值引导“表面化”等痛点,导致专业知识与德育目标呈现“两张皮”现象。
基于此,本研究创新性引入 BOPPPS 模型,构建“浸润式”课程思政教学路径。通过系统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生态文明等12 类思政要素,依托模型六大环节设计阶梯化融入策略,研究旨在验证该模式如何使思政教育如“盐溶于水”般渗透于知识建构全过程,推动教学目标从单一知识传递向价值塑造的范式转型,为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
2.《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改革的现实困境
2.1 政策驱动与学科使命的紧迫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专业课程需“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旅游管理作为服务“文化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核心领域,其人才素养直接关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形象建构。《旅游学概论》作为专业启蒙课,承担着奠定学生行业认知框架、职业伦理与价值坐标的关键职能。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与政策要求间仍存在显著落差,价值引领目标尚未有效锚定于知识传授体系(教育部,2020)。
2.2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共性困境
通过对近五年核心期刊文献的梳理,发现旅游管理类课程思政普遍存在三类结构性矛盾:
(1)“碎片化”与“体系化”的矛盾:思政元素多依赖教师个人经验零散植入,缺乏与课程知识图谱的系统性映射。如旅游资源分类章节侧重技术性认知,忽视“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生态文明观”等价值的深度渗透(李红等,2022)。
(2)“生硬化”与“浸润化”的矛盾:思政载体以教师单向说教为主,案例陈旧且脱离行业实际。学生调研显示,72.3%的学生认为“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关联牵强”,易触发认知排斥(张敏,2023)。
(3)“评价缺失”与“效果验证”的矛盾:现有考核聚焦知识点掌握,情感态度目标评估工具匮乏。价值塑造效果多依赖主观观察,缺乏如“伦理决策模拟”“可持续发展方案设计”等行为化评测(王雷,2021)。
2.3 《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殊性挑战区别于专业核心课,该课程面临三重独特挑战:
(1)认知层级局限引发价值感知障碍。 授课对象为缺乏行业实践的大一新生,其认知结构尚未建立旅游行业的具象化图景。对于“旅游伦理”“文化主权”“可持续发展”等抽象价值概念,学生难以通过传统讲授产生情感共鸣。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概念脱离实际工作场景,导致价值引导浮于表面。例如在探讨"生态红线"时,学生因未亲历环境破坏案例,难以理解保护措施的紧迫性。
(2)内容广度与深度失衡挤压价值引导时空。作为覆盖旅游系统全要素的导论课,教师常陷入知识覆盖的困境。以典型章节“旅游影响”为例,教学多聚焦经济收益数据罗列(如 GDP 贡献率、就业拉动比),压缩了对“社区公平性”、“文化尊重”、“利益分配正义”等伦理维度的深度探讨。当80%课时用于基础概念灌输时(张敏,2023),价值引导沦为碎片化补充,无法构建系统化的责任伦理认知框架。
(3)跨学科特性导致价值整合缺位。 课程融合经济学、人类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但思政元素挖掘仍局限于旅游学科内部。典型表现为:讲授“旅游业供应”时,侧重酒店、交通等技术环节,忽视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商品化批判”、经济学维度的“公平贸易原则”、以及全球治理议题中的“劳工权益保障”(Johnson &Morais, 2020)。这种专业壁垒使学生难以形成跨学科价值判断力,无法应对文旅全球化中的伦理冲突。
2.4 现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局限性
当前研究在旅游思政教学领域多从宏观理念或单一教法展开,存在诸多明显短板。
一是方法论缺位。多数研究局限于“重要性—对策”的简单范式,缺乏切实可行、能落地的教学设计模型。以BOPPPS 模型为例,尽管其在工程教育领域应用广泛,凭借“闭环反馈”、“参与式学习”等特性成效显著,但在旅游思政领域,这些特性尚未得到深度挖掘与有效运用。
二是浸润机制研究空白。思政融合往往仅停留在内容附加层面,例如简单插入“红色旅游案例”,却未深入探究知识到价值的转化认知心理机制,同时对情感目标的分阶达成设计也缺乏关注。
三是专业适配性不足。现有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特性。像BOPPPS 模型的前测环节,多侧重于检测学生知识基础,缺乏“价值认知诊断工具”;后测环节也缺少行业伦理决策情境题库,难以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
3.基于BOPPPS 教学模式设计的《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浸润式教学改革对策
3.1 B (导入环节) ——深挖文旅热点,自然引燃价值共鸣
在课程导入环节,精心选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紧密关联的文旅热点事件或现象(如“淄博烧烤”现象、冬奥遗产旅游、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旅游振兴等)。通过生动的视频、图片、新闻或学生亲历分享,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巧妙设问(如“现象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自信/服务精神/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旅游活动中蕴含的深层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思考自然连接,实现思政元素的“无痕”导入和价值共鸣的初步点燃,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3.2 O (目标环节) ——明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思政元素
此环节要深度融合思政目标与专业知识,从“文化自信”“生态文明”“职业道德”三大维度细化各章节思政映射点。像“旅游资源开发”章节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旅游文化”章节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旅游服务”章节渗透诚信敬业精神。
运用“双目标并列表”(知识目标 + 思政目标),明确每节课需达成的价值引领要求。以“红色旅游”讲解为例,知识目标是分析其市场特征,思政目标为培养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让思政元素有锚点、可量化评价、能落地。
在明确知识目标(如理解旅游活动构成要素)和技能目标(如分析旅游影响)时,同步精准嵌入思政目标。
如在理解旅游的经济影响时,能辩证分析其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作用,树立正确义利观;在探讨旅游资源开发时,能阐述生态文明理念重要性,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学习中国旅游发展史时,能由衷认同党领导下旅游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些思政目标应紧密结合章节核心内容,表述精准、可衡量,并在后续教学环节中作为灯塔贯穿始终,确保思政要求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避免“两张皮”。
3.3 P (前测环节) - 巧设价值前测,诊断认知起点
在知识前测(如基础概念测试)之外,设计形式灵活的“价值前测”环节。可采用匿名问卷、情景选择题、简短观点陈述(如“你认为发展旅游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或“头脑风暴”(如“提到‘红色旅游’,你首先想到什么?”)等方式。目的是诊断学生在相关主题(如旅游伦理、文化尊重、社会责任、家国认同)上的认知基础、价值倾向及可能的模糊或偏差点。例如,在讲授“旅游影响”前,设置情景题考察学生对“过度商业化破坏文化原真性”的态度;在“旅游可持续发展”单元前,了解学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深度。此环节重在“诊断”而非评判,为后续针对性浸润提供依据,也让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深度和重点。
3.4 P (参与式学习环节) - 多元互动探究,深度浸润价值体验
本环节作为思政浸润的核心,必须摒弃单向灌输模式,转而设计多元互动探究活动,助力学生在深度参与中体验、感悟并内化思政内涵。
可运用“案例浸润”激活参与式学习,精选兼具时代性、冲突性与启发性的案例,如“敦煌莫高窟游客限流管理”、“某古镇过度开发后的文化失落”、“导游援救遇险游客的感人事迹”等,组织学生小组深度探讨、辩论(如“发展与保护孰先”),教师引导挖掘案例背后的责任担当、法治精神、职业操守、文化保护意识。同时案例需兼具时代性、冲突性和启发性,通过沉浸式思辨实现价值观内化,避免说教化。
还可设置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旅游纠纷调解”,融入诚信、法治教育;扮演“红色景点讲解员”,培养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设计“乡村旅游社区发展方案”,融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理念。
项目式学习法(PBL)亦是有效途径,让学生设计“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乡研学路线”或“策划一项促进文明旅游的公益宣传活动”,在调研、策划、展示中深化对文化自信、公民素养、社会责任的认同。此外,实地考察也不可或缺,结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整个过程中,教师需全程引导、点拨、总结,确保探究方向正确,价值提炼深刻,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3.5 P (后测环节) - 创新多元评估,考查价值内化
后测不仅评估知识技能掌握,更要创新方式评估思政目标的达成度与价值内化效果。在知识技能层面,通过传统测验和案例分析题(明确要求融入价值判断,如评价开发方案的可持续性与伦理考量)检验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在更为关键的价值内化层面,则构建了多元化、过程性评估矩阵:利用反思性写作(如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引导学生剖析价值冲突、阐述个人启示与职业伦理认知;通过表现性评价观察学生在项目、角色扮演、辩论等互动中的行为表现(如合作精神、诚信守则、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设计情景反应测试模拟道德困境(如劝导游客不文明行为)评估其应对策略与价值选择;并引入包含思政维度的同伴互评、自评量表(如评价项目中的社会责任感体现)。整个评估强调过程性、发展性和表现性,核心在于追踪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和价值认同的深化与提升,确保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3.6 S ( 总结环节) - 升华价值引领,锚定知行方向
课堂总结要超越知识复述,聚焦价值升华与行动引领。教师需凝练核心思政价值,点明如“旅游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文化自信是旅游之魂”、“生态红线不可逾越”等课程主线,并结合学生参与式学习中的精彩观点和生成性结论进行强化;针对性回应前测疑惑,对先前诊断出的认知模糊或价值偏差进行正面引导与澄清;深度连接现实与未来,将课堂价值理念与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美丽中国等)、行业趋势及学生职业发展结合,阐明其作为未来旅游从业者或公民游客,在践行生态文明、传播文化、维护国家形象中的责任。明确提出行动倡议,鼓励学生将价值认同转化为具体行动,如践行文明旅游、参与可持续实践、志愿服务,或布置实践性延伸任务(如调研家乡旅游资源),如调研家乡旅游资源,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收束课堂,引导学生带着价值坐标走向实践。
4.结论
针对《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困境,创新引入 BOPPPS 模型构建浸润式教学路径,通过系统挖掘思政要素,依托模型六环节设计阶梯化策略,实现思政教育全程渗透。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推动课程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塑造转型,为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创新范式,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王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J]. 旅游学刊,2022,37(05):123-130.
[2]张敏. 高校课程思政“浸润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证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23,(03):45-50.
[3]王雷,赵雪. BOPPPS 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探索——以旅游管理类课程为例[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1,30(06):78-82.
[4]Johnson,M.,& Morais,D. B. Integrating sustainability into tourism educ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teaching strategie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 Tourism,2020,20(03):189-204.
[5]李华,陈静. 基于BOPPPS 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09):56-60.
作者简介:张琼(1983—),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智慧旅游。Email:43855856@qq.com
*资助项目:2025 年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旅游学概论》课程BOPPPS 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5KCSZ009.郑州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课程思政” + “产教融合”双驱动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4JGYB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