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任务驱动下小学生思辨表达能力提升研究
吴雅妮
杭州市政苑小学 310000
目前小学课堂普遍存在着表达训练碎片化和思维培养表层化等现象,很难适应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杜威“做中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支持下,情境化的任务驱动教学实现了抽象思辨能力发展向具象化和可操作学习任务的转变。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真实情境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深入思考和有效呈现,从而为打破传统教学困境提供参考、实现思辨表达能力的系统性提高,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一、设计两难情境任务,激发学生思辨表达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思辨表达需要借助于充满张力的场景来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善于发现教材中的矛盾点并创设两难选择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调用知识储备进行取舍,辨析,带动思维运转,从而让表达欲在任务冲突中自然成长。例如,运用价值冲突和行为抉择这类矛盾情境来推动学生从观点交锋中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提升思辨表达的能力[1]。
比如,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教师可聚焦五粒豆不同命运走向,设计两难情境:“如果你是豆荚中的一颗豆子,你会选择像飞入太阳的那颗追求伟大’的豆子,还是像掉在裂缝中给小女孩带来生机的那颗豆子?解释选择的原因也是对未被选择那一粒有价值争议的反应。”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理清五粒豆的思路,然后抛出这个情境任务。学生围绕选择,需要深入分析不同豆子的追求、结果对他人与自身的意义,在阐述“挑选为小女孩注入活力的豆子”时,要说明平凡坚守也能创造价值;在选择“追求太阳”的豆子时,我们需要强调探索勇气的重要性,并对另一个选择的合理性给予回应。透过这一两难取舍,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挖掘和观点的碰撞,思辨表达渐入佳境,不再停留于单一的观点陈述上,而立足于对文本多元解读进行深度辨析。
二、开展情景短剧排演,促进学生思辨语言运用
语文教学中思辨语言的应用需要以实践载体为支撑。情景短剧的排演可以使学生从角色代入和情节重构等方面对人物逻辑和情节关联进行积极地思考,从而促使他们把文本语言变成思辨性的表达。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发掘教材中可以戏剧化的部分,并将其拆解为排演任务来指导学生在设计人物对话和处理剧情冲突时,用思辨来梳理逻辑和组织语言。
以《走月亮》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情景短剧的排练。先让学生梳理文本中“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场景、情感,接着设计排演任务:“为了更真实地再现走月亮时的互动体验,我们还需要加入一个‘意外发现’的情节,例如遭遇神秘的光影或特殊的声音,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示对‘美好’和‘亲情’的新的思考,且对话要体现思辨,比如讨论‘这意外是破坏美好,还是丰富美好’”。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与学生共同提炼出课文的情感基调——场景元素,然后促使学生酝酿出“意外发现”的剧情。学生在设计谈话时应考虑到人物在遇到事故时的不同观点,比如有些人物觉得事故破坏了平静,减弱了行走月中的美;有些感觉出乎意料地使美丽变得更加立体。这种情节排演使学生们在进行角色演绎时,自然而然地使用思辨语言来讨论美的意义,把文本感悟变成戏剧化思辨表达,使语言运用和思维深度结合,促进思辨表达准确丰富。
三、构建虚拟网络对话,培养学生线上思辨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虚拟网络对话的建构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新颖的表达场域,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极应用和思辨表达的磨炼。教师可以凭借数字化工具构建虚拟对话场景并设置贴合文本的主题,通过文字交流引领学生进行思辨,促使他们灵活地调用知识并合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2]。
为此,在讲授《竹节人》一课时,教师借助班级在线交流平台营造了“竹节人创作工坊”的虚拟对话情境。先发布课文里竹节人制作与玩法的内容,接着抛出话题“如果为竹节人创造一个新的对战方式,并与课文的玩法相结合,那么如何在保持其传统魅力的同时融入新的创意呢”。教师提前梳理竹节人制作步骤、对战要点等知识关联点,在学生交流中,适时以平台留言引导,如针对学生提出“竹节的参与者可以通过课文中的‘破课桌’场景元素来增强道具之间的互动”的想法,教师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指导学生运用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新对战的细节,就像是在模仿课文中的‘神气’如‘挖空心思’这样的说法,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道具来增强竹节人的战斗能力,鼓励学生在模拟对话中,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精确的表达,从而提高他们在线上环境下的语文批判技巧。
四、组织校园问题研讨,推动学生问题思辨表达
语文教学可以贴近校园生活、发掘与文本相关的实际问题、组织讨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校园场景和语文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并设置研讨任务,指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思考,对校园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使语文思辨贯穿于实践之中,增强表述的针对性和逻辑性。
以《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集中讨论校园内“对应急通道的标识进行优化”的相关问题,并组织了专门的研讨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桥》中老支书组织撤离的有序安排、语言引导等方面的内容,然后提炼出“明确指导,合理策划”的思维要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校园应急通道,结合课文里人物应对危机的智慧,发起研讨:“借鉴《桥》中高效组织,清晰引导的理念,如何对校园应急通道标识进行优化,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迅速辨认并有序撤离”。教师在研讨中,适时从语文表达层面启发,比如让学生模仿课文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为新标识撰写说明语,要求像文中“这座桥非常狭窄!请整齐地站在一起,不要拥挤!”同样,运用短小精悍,号召力强的句子,并同时联系所观察通道的实际,纳入方位,过程等因素,督促学生凭借文本进行思考,对校园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语文思辨表达的同时解决现实问题,使课文知识和校园生活产生深度联结和能力迁移。
五、结语
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对人才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越来越紧迫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情境化的任务驱动模式开启了小学生思辨表达能力提升新途径。它以具象化和实践性强的学习任务作为载体,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置身于现实而又充满挑战的场景之中,把思维深度变成表达力度。该教学模式既符合小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规律,也为培养既具有批判性思维又具有精准表达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和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李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群文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4.
[2]吴晓岚.探究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3,(18):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