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园一米菜园项目式学习的低年级实施路径与生态化建构研究

作者

方卢萍

东阳市画水镇中心小学 322102

在低年级推行的校园一米菜园项目,实质上是一种将教育与自然、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创新性实践。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又能通过系统性和生态化活动设计突破学科壁垒,达到知识整合和迁移的效果。这一注重实践的学习模式在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之余,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这对于促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有很大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种子盲盒”启趣,搭建项目认知基石

低年级小学生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直观形象思维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在此基础上借助“种子盲盒”进行启趣活动可以建构项目认知初始框架。教师事先把生菜,辣椒,黄瓜这些普通蔬菜种子单独包装到一个外表均匀,纹理一致的盲盒里,每一个盲盒的表面都只标有编号而没有暴露种子信息。活动开展时,教师先创设悬念情境,向学生提问“盲盒中隐藏了什么神奇小生命”,引发学生猜想[1]。

然后,把盲盒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中,通过接触和晃动盲盒,组织学生从触感和声响上对种子特征进行初步的感知,并以组为单位进行了讨论,用表对猜想内容进行了详细记录,内容涉及种子的形状,大小,可能长出的植物种类,以及生长需要的环境。当学生进行猜想时,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盲盒,观察种子并对比实际形态和猜想的区别。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包括种子的结构和生长环境在内的图文资料,这些资料旨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并结合他们观察到的特性来预测种子的生长方向,从而为种植项目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种植日记”绘踪,强化实践记录能力

低年级小学生正处在由直观动作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时期,以“种植日记”为辅助进行持续性记录有利于系统地培养他们实践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当项目开始时,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种植用的日记,并在封面上绘制了菜园的插图。教师演示了怎样利用图画及文字来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其中包括种子的萌发情况,时间,天气及土壤湿度等。学生每天有规律地对植物进行观察,用彩色画笔把形态变化记录下来,并把观察到的结果用拼音或者汉字记录下来,如叶的色彩变化、茎秆粗细等等[2]。

为了便于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教师们经常会举办种植日记分享会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记录的结果,并分享他们在观察中独到的发现和想法。在分享之后,教师们从记录完整性,观察细致度和绘图准确性三个维度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并对记录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比如在时间维度上加入对比记录,细化植物特征描述等等,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优化记录方式,不断提高实践记录能力和科学观察素养。

三、 “蔬菜称重”测析,渗透数学应用思维

数学学科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校园一米菜园工程为载体,借助“蔬菜称重”这一测析活动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生活化迁移。在蔬菜步入成熟收获阶段时,教师们准备了覆盖小型电子秤,弹簧秤和托盘天平秤的各种称量工具,依据测量精度和适用场景,为学生系统阐述了各种秤具操作原理,使用规范及克,公斤等计量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收集到的蔬菜进行了分类和称重,并使用统一的记录表来详细记录每一种蔬菜的重量数据,这包括单株的重量和同类蔬菜的总重量等。

资料收集好以后,教师指导学生用数学工具深入处理资料,把重量资料整理为条形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比较了不同蔬菜重量的差异,并通过对同一蔬菜不同植株平均重量,重量标准差及其他统计量的计算,对蔬菜生长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再者,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数学问题,例如模拟市场交易,提出如“在班级中,胡萝卜的重量达到了 15 千克,而土豆的重量则是胡萝卜的 2/3,因此需要计算土豆的总重量”和“西红柿每千克8 元,班级收获的西红柿能卖多少元”等问题,让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答。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经历了从数据采集,分析到运用的全过程,促使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数学运用及解决问题能力。

四、“丰收分享”联情,深化生态责任意识

培养生态责任意识需要借助情感共鸣和实践体验的协同作用,而“丰收分享”活动则是低年级小学生加深生态认知的一种有效媒介。当蔬菜收获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组成了活动筹备小组,活动的策划,材料的准备,流程的设计等都由学生独立牵头完成。学生利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了个性化的邀请函并以绘画和剪贴的方式展示种植成果;用劳动课技能安排田园气息浓郁的分享场地和用丰收的蔬菜创意点缀[3]。

在分享会上,学生以组为单位采用实物展示和 PPT 演示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蔬菜自播种,养护直至采收的整个过程,详述了在栽培中碰到的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问题和解决措施。活动特邀请低年级别班同学,学科教师和家长代表共同参加,学生把丰收的蔬菜经过精心打包后作为生态礼物送给客人,结合生态种植手册的内容,向学生详细解释了无土栽培和有机肥料使用等生态种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其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图文的方式交流种植心得与认识,并绘制海报来推广校园生态种植。学生在分享活动中深化了生态种植的价值认识,提升了生态保护的责任感,推动了生态意识由认识向行为的转化。

五、结语

作为联系课堂和自然的实践平台——校园一米菜园,给低年级小学生感知生活,认识生态提供生动的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完成种植任务,既促进了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照顾植物时珍视劳动成果的美德。而该项目的低年级有效落地则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探寻适配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机制、建构动态平衡生态化学习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成光,徐文群,高术峰.“小菜园”能做“大文章”——新县“一米菜园”建设成效初显[J].河南农业,2023,(28):6-7.

[2]潘艳.校园种植劳动“五分一米菜园”教学课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 版),2023,(11):63.

[3]刘莉.蔬果香满园自然伴成长——“一米菜园”特色活动实践[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1,(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