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考虑维修重要度的无人机可靠性评估

作者

周彩红 闫东 吴海玉 陈著 邢焕魁 高书豪

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台州 381000

引言

随着无人机在各行业的广泛部署,其系统可靠性已成为保障任务成功的关键指标。无人机作为一种高集成度、多模块协同运作的航空设备,其可靠性问题具有高耦合性与强动态性特征。传统的可靠性研究多关注故障率建模、寿命分布估计及风险控制,但对运行维护环节缺乏深入探讨。尤其是在任务频繁、环境复杂的应用背景下,单一依赖初始设计可靠性的评估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融入维修重要度的评估模型成为提升评估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有效路径。维修重要度概念强调部件在故障发生后对系统功能恢复的贡献程度,可在资源受限场景下提供优化依据。本文旨在基于系统工程思想,构建一种兼顾维修重要度的可靠性分析体系,系统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与建模方法,探讨其在无人机维护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一、无人机系统可靠性评估的研究基础与挑战

无人机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始于对其结构的分层理解。无人机通常由飞行控制模块、推进系统、能源模块、任务载荷系统与通信导航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高度关联。这种高度集成化结构在提升系统功能密度的同时,也加剧了局部故障向系统性失效的传播风险。传统评估模型以故障树分析(FTA)、可靠性块图(RBD)和马尔可夫链等形式为主,在形式上能够表达部件与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但对维修响应时间、维修资源可用性以及部件维修优先性考虑较少。尤其是在多次执行任务过程中,无人机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非恒定,而是受限于故障恢复速度与维修策略,因此静态模型无法真实刻画其生命周期动态可靠性。

在具体实施层面,数据获取与模型适配性成为制约评估精度的两大难点。一方面,无人机系统在服役初期往往缺乏足够的故障样本数据,导致基于统计分布的评估模型不具代表性;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型号无人机,其部件重要度差异较大,统一评估模型无法体现个性化差异。此外,维修策略本身的异质性也构成建模障碍,不同的维修频率、维护周期与资源配置方式均会对系统可靠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有必要引入与维修策略相关的权重因子进行调整。

二、维修重要度理论及其对评估模型的拓展意义

维修重要度是系统可靠性工程中用于度量部件维修行为对系统功能恢复贡献程度的量化指标,主要从维修效果敏感性与系统结构影响两个维度进行衡量。该理论源自于重要度分析的扩展,其核心思想在于识别在系统发生故障时,有限维修资源应优先指向哪些关键部件,以实现系统可靠性提升的最大化。维修重要度并非静态属性,而是随系统运行状态与故障演化路径而变化,因此需要构建动态模型对其进行估算。

在模型拓展上,维修重要度的引入可使可靠性评估从传统的静态结构评估转向动态维护优化,进而与实际运行条件形成闭环适应。例如在马尔可夫过程模型中,可以在状态转移矩阵中引入维修行为影响因子,调整故障-修复状态之间的转换速率;在贝叶斯网络模型中,则可通过维修重要度设置条件概率,增强系统对维保策略变化的响应能力。这种模型的演化路径使得无人机系统评估更贴近运行实际,为维修计划制定提供量化依据。

此外,维修重要度还可作为维修优先级排序的核心参数,指导应急维修与日常维护决策。例如在多架无人机同时部署作业、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系统可依据各架次或各部件的重要度排序安排维修计划,从而提升整体任务完成率与运行稳定性。综合而言,维修重要度不仅强化了评估模型的应用导向,也为建立智能化、

预防式维护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三、考虑维修重要度的无人机可靠性建模方法

构建考虑维修重要度的无人机可靠性评估模型需兼顾系统层级关系、部件特征参数以及维修策略因素。首先在模型选择上,可采用分层混合模型,将无人机系统划分为多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内采用 RBD 表示局部结构可靠性,模块间则通过贝叶斯网络表达其功能依赖关系与信息交互路径。该结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可解释性,便于后续集成维修参数。

其次,在模型参数化过程中,需建立维修重要度的计算逻辑。一般可结合部件平均修复时间(MTTR)、可用资源占用量、历史故障影响程度等数据,构建多维评价矩阵,再经归一化处理生成维修重要度权重。对于动态任务系统,还可引入任务优先级影响因子与系统冗余能力权重,调整维修重要度在不同时间段的占比。

建模完成后,可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或半解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取系统在多种维修策略下的可靠性曲线及期望无故障时间(MTBF)变化趋势。通过对比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可靠性指标,评估模型可支持维修方案的灵活优化与任务分配方式调整。同时,该模型结构也便于嵌入无人机远程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场景化评估与实时数据驱动决策。

四、评估模型的验证分析与应用展望

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实际有效性,可将其嵌入典型无人机维护案例中进行模拟实验,并与传统可靠性评估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任务频率高、部件故障分布非均匀的情形下,考虑维修重要度的评估模型在可靠性预测偏差控制、维修策略优化建议与资源利用率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模型输出的维修优先级排序也与实地维保工程师的判断高度一致,说明其在实际工程中具备可操作性与指导意义。

未来该模型可进一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维修重要度预测模型,自动识别部件状态与维保需求。同时还可引入实时遥测数据,通过状态估计修正模型参数,提高评估的动态响应能力。此外,在多无人机协同作业场景中,可将维修重要度模型与调度系统耦合,实现任务-维修-评估一体化动态优化,为构建面向任务可持续性的无人机可靠性保障体系奠定基础。

五、结论

本文围绕考虑维修重要度的无人机可靠性评估问题,从理论基础、建模路径到应用效果展开系统探讨。研究表明,维修重要度作为连接系统运行状态与维修策略的桥梁,在提升评估模型现实适应性、优化维保资源配置与提高任务执行成功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构建融合维修重要度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实现无人机系统由被动修复向主动维护的转型,推动智能化运维体系的构建。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其在多任务、多平台协同场景下的应用形式,强化其在未来无人系统可靠性保障中的战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其隆,冯强,任羿,等.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无人机集群预测性维修决策算法[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24,45(11):283-290.

[2]谭壹方,申翰林,高丽霞.基于可靠性评估的无人机零部件维修决策[J].航天 控制,2019,37(03):61-66+72.DOI:10.16804/j.cnki.issn1006-3242.2019.03.011.

[3]杨瑶瑶.无人机集群系统任务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技术[D].国防科技大学,2017.DOI:10.27052/d.cnki.gzjgu.2017.00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