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困境与完善对策
李华
乌兰浩特市劳动权益保障中心 内蒙古 137400
引言
档案作为单位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在反映单位工作过程、保障合法权益、促进科学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单位内部运作效率,也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现代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目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呈现出多方面的积极态势。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规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操作准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建设上,部分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了专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且建立起了基础性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流程,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进,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事业单位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入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困境
尽管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制度体系不健全,多数单位尚未建立系统、统一、可操作的档案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混乱。二是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多数为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难以胜任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受资金和技术限制,纸质档案仍占主导,电子化程度低,影响档案利用效率。四是档案安全风险突出,部分单位库房条件不达标,防火防潮设施不完善,信息安全防护薄弱,存在档案损毁与泄密隐患。五是档案资源利用率低,普遍存在“重保存轻利用”现象,档案服务功能未有效发挥,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未能充分体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现代化发展。
3.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善对策
3.1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石,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层面进行系统规划。事业单位应当立足实际业务需求,结合《档案法》《机关档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覆盖档案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档案收集环节,需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的归档责任与时限要求,例如规定行政类文件在办结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归档,重大活动档案在活动结束后30 日内移交,并附具规范的移交清单和文件目录。档案整理环节应严格执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等国家相关标准,采用"年度-机构-保管期限"分类法,对特殊载体档案如照片、音像资料等要单独制定整理规范,同步建立完整的检索工具系统,包括纸质目录和电子目录双套制。在档案保管方面,要配备专业化的档案库房设施,包括恒温恒湿系统、防火防盗装置等,确保库房温度常年保持在 14-24% 、相对湿度维持在 45%-60% 的适宜范围。
3.2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提升档案管理质量的关键保障。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员招录时优先考虑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应聘者。对新入职人员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安排经验丰富的档案业务骨干进行为期6 个月的实务指导,重点培训档案整理、数字化加工等核心技能。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活动,每年安排不少于 40 学时的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涵盖《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最新标准规范。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对取得中高级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给予岗位津贴等激励措施,切实提升档案人员的职业归属感和发展空间。
3.3 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档案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事业单位应当制定 3-5 年的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首期重点推进历史档案数字化加工,设立专项经费,通过政府采购程序配备高速扫描仪、OCR 文字识别系统、大幅面工程图纸扫描仪等专业设备,组建 5-7 人的数字化工作专班,制定详细的数字化加工方案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数字化图像分辨率不低于 300dpi ,文本识别准确率达到 95% 以上。中期部署智能档案管理系统,采用云计算架构,实现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元数据管理体系,对电子文件实行"四性检测"(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开发移动查档功能,方便各部门随时调阅所需档案。远期目标是构建跨部门档案资源共享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单位的数据互通,形成区域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数字化成果验收标准,确保电子档案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3.4 强化档案安全保障措施
安全保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底线要求。在实体档案保护方面,要严格按照"八防"标准建设专业档案库房,配备防火、防盗、防水、防潮等设施设备,实行24 小时环境监控。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要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包括网络边界防护、数据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管理等措施。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档案安全演练,重点模拟火灾、水灾等突发事件下的档案抢救转移。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制度,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档案数据的安全可靠。同时要建立健全档案利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管控涉密档案的查阅利用流程。
3.5 提升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是实现管理价值的重要途径。事业单位应当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建立"管用结合"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围绕单位发展历程、重大事件等主题,编纂具有参考价值的专题资料。加强档案数据分析应用,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档案信息价值,为单位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方式,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制作多媒体产品等形式,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探索档案知识服务新模式,将档案资源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档案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设计、人员配置、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从制度、人力、技术和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推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只有不断优化档案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措施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No.664(02):139.
[2]佟丽霞.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J].黑龙江档案,2022,No.250(01):230-232.
[3]张文婧.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改革方向探索[J].文化产业,2022,No.227(10):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