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设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张鹏飞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初级中学 322200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提出,初中历史教学正逐步从知识传授型课堂向能力培养型课堂转型。议题式教学作为推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有效方式,强调学生在真实历史问题中主动思考、探究与表达,契合了当前课程改革“以学为中心”的要求。通过围绕议题组织课程内容,教师能打破教材章节壁垒,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性、多维度的分析与理解。
本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为例,从单元整体架构出发,围绕“新中国如何确立国家政权、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社会稳定”这一核心议题,设计教学路径,推动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与政治巩固的系统理解,从而提升其历史理解力、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
二、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
(一)议题式教学的学理基础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核心问题为导向、以真实情境为背景、以探究学习为方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理论支撑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及课程整合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议题式教学正是以学生已有的历史认知为出发点,通过历史议题激发探究,促进认知重组。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学科议题式教学需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素养展开,强调引导学生从复杂历史材料中归纳问题、提出假设、获取证据、分析结论,最终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多维解读和价值判断。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这一单元的议题式教学时,整体遵循“问题驱动—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表达展示—反思升华”的路径。首先从教材整体逻辑中提取单元核心议题:国家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然后再从该议题中分解三个子议题,分别对应三个课时内容:
子议题一:新中国是如何成立的?(对应第1 课)
子议题二:新中国如何应对战争威胁与国际挑战?(对应第 2 课 抗美援朝)
子议题三:新中国如何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乡村治理?(对应第 3 课 土地改革)
通过三节课围绕一个议题主轴展开,形成“点—线—面”式知识结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生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的议题式教学实践(一)子议题一:新中国是如何成立的?
本课围绕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展开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为:“中华民族在百年动荡之后,何以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通过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影像,导入情境,让学生感受1949 年的历史时刻。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部分条款,理解新中国政权构建的政治基础。随后引导学生思考:中央人民政府如何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结合毛泽东在开国典礼上的讲话,让学生从政治制度与国家建构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根本转变。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鼓励学生从民族、政治、国际三个维度表达观点。
(二)子议题二:新中国如何应对战争威胁与国际挑战?
本课聚焦抗美援朝战争,强调新中国在面临外部安全威胁时展现出的国家意志与人民团结。教师设计议题为:“为什么新中国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提供多种史料,包括人民日报社论、志愿军老兵回忆、美国官方文件摘要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思考。
在探究环节,学生根据史料内容讨论:“抗美援朝对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与国际地位有何影响?”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胜利背后的国家动员机制、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士兵的奉献。通过史料解读和观点表达,学生不仅理解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战争背后的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
(三)子议题三:新中国如何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乡村治理?
本课以土地改革为核心议题,强调其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上的深远影响。教师设置的问题为:“为什么新中国要在建国初期迅速推进土地改革?”引导学生从经济落后、农村社会结构不平等的现实出发,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提供 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节选与农民分田地时的照片,组织学生探究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通过角色扮演方式,模拟地主、农民、干部等不同角色的态度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同理心与历史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是否带来了新的矛盾?通过辩论与反思,学生能够多角度理解历史政策的复杂性与两面性。
最后,通过三个课时的串联,总结该单元的主议题:新中国如何从国家建立走向政权巩固?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议题成果展示,可以是多媒体演示、模拟演讲、手抄报等形式,实现从知识获取到观点表达的转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议题式教学为初中历史课堂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内容割裂、思维浅表的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为例,通过构建“政权确立—外部安全—社会治理”的历史议题链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家政治建构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提升其历史解释力、逻辑思维力与价值判断力。
未来的历史教学应继续加强议题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教材分析、问题设置、史料选取、活动组织等方面形成教学闭环。同时,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与多元表达方式的支持,使学生真正从“学会历史”迈向“用历史思考”。议题式教学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应然选择,更是培育面向未来公民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王珍荣.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J]. 教育学刊, 2025:140-144.
[2]尹小旖. 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应用原则探究[J]. Advances in Education, 2024,14: 615.
[3]梅天宇. 初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践研究——以《 秦统一中国》 为例[J]. 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5, 1(3).
[4]杨玉珠, 高晓丽, 刘铭赜.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College and Job, 2025, 14: 111.
[5]周泽欣.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