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的实践路径中的教师角色与支持体系研究
王雨花 张嘉秀
溧阳市新区实验幼儿园
引言
随着学前教育对幼儿自然体验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自然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日益凸显。自然界的泥土、石头等资源,因其天然性、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将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已成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实践中,教师作为关键主体,其角色和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如何开发利用资源、设计课程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将直接影响课程效果。当前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对资源教育价值认识不足、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欠缺、缺乏支持指导等。现有的支持体系尚不完善,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明确教师角色、构建支持体系,对于推动室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的内涵与意义
1.1 自然资源与室外教学活动的融合内涵
将自然资源融入室外教学活动,意味着将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物质与现象,例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动植物、土壤沙石等,有机地整合至幼儿园室外教学实践中。此举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科书和教具为中心的限制,转而将自然环境作为教学场所,以自然资源作为学习媒介,使幼儿在与自然的直接互动中,通过观察、探究、操作和体验等手段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对自然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和应用,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自然资源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教育工具。
1.2 自然资源与室外教学活动融合的意义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自然资源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知与探索对象,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幼儿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时,可提升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自然环境中的活动还能增强幼儿的体质,培养其勇敢、合作、坚韧等良好品质。
增强幼儿对自然的认知与情感: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能够帮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建立对自然的正确认知。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幼儿会逐渐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奠定基础。
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形式:自然资源的引入为幼儿园室外教学活动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真实、贴近生活。多样化的自然活动形式,如户外探险、自然游戏、生态劳动等,打破了传统教学活动的单一模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顺应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将自然资源融入室外教学活动符合当前学前教育回归自然、注重实践的发展趋势。它强调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关注幼儿的直接经验和主动学习,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 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实践路径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2.1 资源开发者的角色
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资源洞察力,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挖掘自然资源的教育潜能。在幼儿园周边及园内自然区域中,教师需寻找适宜于幼儿学习与探索的自然资源,例如不同季节的植物、形态多样的岩石、雨后的微小水体等。对这些资源进行细致地筛选与分类,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方案。例如,收集树叶以开展美术拼贴活动;利用土壤进行种植和泥塑活动,使自然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宝库。
2.2 课程设计者的角色
教师应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设计科学合理的室外课程。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围绕特定主题,将自然资源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紧密融合。例如,以“秋季落叶”为主题,设计一系列课程活动,包括引导幼儿户外收集落叶、观察其颜色、形态、纹理;在室内进行落叶分类、测量、统计;利用落叶进行创意手工制作等。在课程设计中,注重活动的趣味性、探究性和层次性,确保课程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在多方面的发展。
2.3 活动引导者的角色
在室外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当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探索时,教师应适时提供启发和指导,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例如,当幼儿对蚂蚁的行为表现出兴趣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察蚂蚁的行走路径、搬运食物的方式,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查阅资料、实验验证等方式寻找答案。同时,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4 环境创设者的角色
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幼儿的学习需求,合理创设室外学习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布置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活动区域,如自然角、种植园、沙水区、野趣游戏区等。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注重环境的开放性和可变性,让幼儿能够参与到环境的创设和维护中。例如,与幼儿共同使用树枝、石头搭建小花园,用废旧材料和自然物装饰活动场地,使室外环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索的乐园,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家园共育推动者的角色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宣传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的教育理念和意义,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室外课堂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共同分享幼儿的学习成果。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自然、探索自然,如周末进行户外散步、参观自然博物馆等,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3. 当前教师在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3.1 角色认知偏差
部分教师对自身在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实践中的角色认识不够清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上,忽视了资源开发、环境创设等其他重要角色。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缺乏主动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意识,导致自然资源在室外课堂中的应用不充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3.2 专业能力不足
将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资源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环境创设能力以及活动指导能力等。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在资源开发方面,不知道如何选择和利用合适的自然资源;在课程设计上,难以将自然资源与幼儿的发
展目标有机结合;在活动指导时,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和学习,影响了室外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3 支持体系缺失
目前,幼儿园缺乏完善的支持体系来帮助教师开展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的实践工作。在专业培训方面,针对自然资源教育的专项培训较少,教师难以获得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分享;教研协作机制不健全,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无法共同探讨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资源共享渠道不畅,教师获取自然资源和相关教学资源的途径有限;激励保障制度不完善,教师开展此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4. 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实践中教师支持体系的构建
4.1 专业培训体系
开展专项培训课程:为促进幼儿园教师在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方面的专业成长,幼儿园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策划并实施一系列专项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应全面覆盖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室外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法、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的学习特性及指导策略等关键领域。培训应邀请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一线资深教师担任讲师,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组织实践研修活动:为增进教师对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的理解与应用,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实践研修活动,如自然资源教育工作坊、室外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等。通过实地考察优秀幼儿园的室外课堂实践案例,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实操环节,以及与同行的交流互动,教师能够直观地掌握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的策略与技巧,并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鼓励自主学习与研究:为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应鼓励教师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开展自然资源教育的课题研究。幼儿园可设立专项研究基金,资助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并对取得显著研究成果的教师予以奖励。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推荐相关书籍、文献、网络课程等,以促进教师在自主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
4.2 教研协作机制
成立专项教研小组:为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幼儿园应成立由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专项教研小组。该小组负责制定教研计划,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如课程设计方案的讨论、教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教学经验的分享等。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建立园际教研联盟:为促进幼儿园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应加强与其他幼儿园的合作,建立园际教研联盟。通过联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如共同举办自然资源教育主题研讨会、组织跨园教学观摩与交流等。教师可以在联盟中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学习借鉴其他幼儿园的先进做法,拓宽视野,提升教学水平。
开展课题研究合作:为深入探索自然资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应鼓励教师参与或主持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相关的课题研究项目,开展园本课题或区域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推动幼儿园室外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4.3 资源共享平台
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内容应包括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课件、活动案例、图片视频资料、自然资源分布图等。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上传和下载资源,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获取他人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实体资源中心:在幼儿园内设立实体资源中心,收集和整理各类自然资源和相关教学材料。资源中心应分类存放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如树叶、树枝、石头、种子等,以及用于自然资源教育的工具和设备,如放大镜、测量工具、种植器皿等。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教学和学习需求,到资源中心选取所需的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
拓展社区资源共享渠道:加强与社区的合作,拓展自然资源共享渠道。与社区内的公园、植物园、农场、自然保护区等建立联系,签订合作协议,为幼儿园开展室外课堂活动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邀请社区内的专业人士,如园艺师、自然教育工作者等,参与幼儿园的自然资源教育活动,为教师和幼儿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4.4 激励保障制度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师在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实践中的表现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考核内容应包括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幼儿学习成果、教研参与度等方面。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价,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教师提出改进建议,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自然资源教育实践中。
建立奖励机制:设立自然资源教育专项奖励基金,对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外出学习培训等方面,对积极参与自然资源教育实践的教师予以倾斜,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供支持保障:幼儿园应为教师开展自然资源融入室外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包括提供充足的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任务,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准备;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工具,如户外教学用品、安全防护设备等;改善室外教学环境,建设和完善适合开展自然资源教育的活动区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束语
将自然资源融入户外教学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方向,其对幼儿的全面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扮演着资源开发与课程设计等多重角色,其角色的发挥对课程实施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然而,目前教师在角色认知、专业技能及支持体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须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师支持体系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建立专业培训、教研合作、资源共享以及激励保障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明确其角色定位,并积极促进教学实践的开展。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教育中的价值,提高教学品质,还能为幼儿营造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进而推动学前教育的优质与科学发展。展望未来,持续探索与完善教师角色及支持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是实现自然资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课程视角下幼儿园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唐惠一.山东教育,2025(Z3)
[2] 谈自然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 郭婧.智力,2024(34)
[3] 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幼儿园美育活动的策略. 吴昳云.家长,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