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的 路径探索

作者

肖文侠 刘震 于彭 祝磊 张锋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与食品工程系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021000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渗透,正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转型。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规模化深化阶段,企业对具备“数智技术应用能力+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激增。然而,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理念滞后于产业需求、产教融合机制浅层化、评价体系单一化”等问题,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矛盾突出。

基于此,本文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聚焦内蒙古高职教育发展实际,系统探讨“数智化”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研究通过解构“技术技能+数字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的四维能力模型,构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同育人生态,旨在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政-校-企-行"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2.1 培养理念革新:从"技能本位"到"四维能力模型"的范式转型

(1)理念重构逻辑

基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的"三教改革"要求,突破传统高职教育"重技能轻素养"的局限,提出"专业技能+数字化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四维能力模型。该模型通过以下维度实现能力整合:

专业技能方面,聚焦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等内蒙古主导产业需求,强化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等核心技能培养;数字化素养方面,嵌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应用等数字技术课程模块,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数字化能力培养体系;工匠精神方面,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非遗技艺传承"等特色项目,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品格;创新思维方面,依托校企联合创新工作室,开展"揭榜挂帅"式技术攻关,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技术-人文双轮驱动"理念,结合德国双元制教育"企业实践占比50%"的实践经验,构建"理论学习-虚拟仿真-企业实践-创新孵化"递进式培养路径,确保四维能力的系统性培养。

2.2 校政企协同机制创新:打造"政策引导+生态共建"双引擎

(1)政府主导的制度保障

推动地方政府出台《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办法》,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惠等政策激励;联合教育厅、工信厅共建"内蒙古数智化产教融合联盟",发布《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

(2)校企共生型合作生态

成立"校企联合中心",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担任课程负责人,形成"双导师制";建立"企业工程师驻校工作站"与"学生企业实践基地"双向流动机制,共享实训设备、技术专利等资源;推行"订单班"股权分红模式,企业按人才培养质量支付合作经费,学校按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成,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2.3 动态调整机制:构建"需求感知-课程迭代-效果反馈"闭环系

(1)产业需求动态感知

依托内蒙古人才大数据平台,实时抓取装备制造、能源数字化等行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变化;采用SWOT-PESTEL 分析模型,预测未来 3-5 年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结构演变趋势。

(2)课程体系动态优化

模块化课程设计: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40%)+数字技术模块 30% )+工匠精神模块(20%)+创新实践 模块 (10%) )",每学期根据产业需求调整模块权重;

教学方法创新:引入"AR 虚拟工厂""数字孪生车间"等沉浸式教学场景,开发"项目工单驱动"的活页式教材。

(3)培养质量动态评估

评价维度:建立包含"技能达标率 (40%) )、数字化工具使用频次( 30% )、创新成果数量( 20% )、职业稳定性 (10%) "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每学年发布《人才培养质量追踪报告》,将企业满意度、毕业生留岗率等数据反哺课程优化。

三、“工匠+创新”复合型人才定位与课程体系改

3.1 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深度融合机制

(1)理论框架构建

基于《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结合数智化时代需求,构建"工匠精神数字化赋能"模型。该模型包含三大维度:

精神内核数字化:将"精益求精"转化为"数据驱动的工艺优化",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参数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整;技能传承数字化:利用AR/VR 技术构建"虚拟工匠工坊",传承蒙西草原传统机械制造技艺(如蒙古族金属锻造工艺),同时融入智能制造技术;

创新载体数字化:建立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揭榜挂帅"式技术攻关,如内蒙古在农业科技和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内蒙古某装备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智能牧草收割机器人"项目,智能除草机器人的杂草识别率≥95%、杂草去除率 ≈95% ,实现行间/苗间除草伤苗率 ⩽5% ,做到环境零污染,幼苗零损伤。从成本看,它比人工除草每亩节省1000 元;从效率看,它每小时除草1 亩,是人工除草的20 倍,该项目已经申请 18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中国农机学会颁发的“科技成果评价证书”。

(2)实践路径创新

实施分层递进培养,设立"工匠班-创新工坊-创业孵化基地"三级培养体系,通过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模式,紧密对接自治区重点产业链,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023 年,内蒙古27 所高职院校组建了51 个“工匠班”,在培学生1100 余人。2024 年,新增“工匠班”50 个,提高毕业生技能掌握与企业要求的达成度。

实施双导师制,聘请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授课,如邀请全国劳模、各领域大师工作室领军任务授课。

评价体系改革,引入"工匠指数"量化评价,包含"工艺精度达标率( 40% )、创新提案数量( 30%⋅ )、技术传承贡献度 (20%) )、持续改进意识 10% )"四大维度。

3.2 课程体系重构:打造"三融三创"培养模式

(1)课程内容重构

一是专业课程融合,在《智能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等核心课程中嵌入"工匠精神案例库",如分析德国西门子"百年工厂"数字化转型案例,对比内蒙古伊利集团智能化工厂建设实践;二是数字素养课程,开发《工业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特色课程,引入西门子MindSphere、达索System 平台实操教学;三是通识课程创新,开设《蒙古族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草原生态工业4.0》等跨学科课程,强化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结合。

(2)教学模式创新

通过项目化教学升级,实施"企业真题驱动"教学模式,如与合作企业开发项目化教学方案,推动技术改进升级;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建设"数字孪生实训中心",通过虚实结合的沉浸式教学场景,实现复杂工艺的高精度模拟训练;实施竞赛课程化,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内容转化为课程模块,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术技能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3)课程思政深化

一是工匠精神思政化,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通过讲述蒙古族工匠乌力吉巴特尔40 年坚守传统金属锻造技艺的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的热爱,还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也强调了工匠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

二是创新思维思政化,通过“草原智造者”系列讲座,邀请企业创新团队分享技术攻关历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强化他们的家国情怀与产业报国意识。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是职业素养思政化,开设《数智时代工匠伦理》课程,探讨人工智能伦理、数据安全等前沿议题,旨在培养技术向善的职业价值观。这门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还能引导他们在技术应用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出既有技术能力又有道德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动态匹配产业需求:构建"需求感知-精准供给"产教融合新范式

4.1 核心素养导向:数智化创新型工匠人才能力模型的实践落地

(1)能力模型动态适配机制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构建"专业技能+数字化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四维能力动态适配模型,通过以下路径实现能力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专业技能模块,针对内蒙古装备制造、能源数字化等主导产业,开发《智能矿山设备运维》《风电场数字孪生技术》等特色课程,引入企业真实案 确保技能培养与岗 配度达 92‰ 数字化素养模块,建设"工业互联网实训平台",集成西门子 展设备故障诊断、生产数据分析等实战训练,使学生数字化工具使用熟练度 过与企业共建“大国工匠工作室”,实施“师带徒”制度,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 能有 能力和技术水平。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高精度的工 技能,从而显著提高工艺精度达标率。

创新思维的培养,联合合作企业开展“揭榜挂帅”项目,通过校企共同开展技术公关,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还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种模式下,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共同面对技术难题,通过团队合作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

(2)评价体系创新

建立"四维能力动态评估系统",通过以下维度实现精准评价:一是技能达标率,基于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实施技能等级证制度、"1+X"证书制度,证书获取率与企业用人标准匹配度高度一致;二是数字化素养指数,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操作日志分析,量化学生数据分析、系统运维等能力;三是工匠精神量化,采用"工艺改进提案数""质量事故率"等指标,结合企业导师评价,构建工匠精神评估模型;四是创新贡献度,以专利申请数、技术改造效益等为指标,建立创新成果与学分挂钩机制。

4.2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打造"政-校-企-行"协同育人共同体

(1)政策保障体系

制度设计,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办法》,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教育费附加抵免30%"的税收优惠;平台建设,联合教育厅、工信厅、人社厅共建"内蒙古数智化产教融合大数据平台",实时采集装备制造、能源数字化等行业的岗位需求数据,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

(2)协同育人机制

招生就业联动,实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与龙头企业共建"智能装备订单班",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提升毕业生留企率;培养方案共研,成立"校企联合课程开发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产教融合恳谈会,根据企业技术升级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实训基地共建,与合作企业共建"智慧能源实训中心",引入数字孪生系统,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共培,实施"双导师互聘计划",邀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学校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赴企业实践

(3)利益共享机制

收益分配,推行"订单班股权分红"模式,企业按人才培养质量支付合作经费,学校按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成;风险共担,建立"产教融合风险基金",对因技术迭代导致的课程调整、设备更新等费用,如校企按6:4 比例分担;生态共建,联合行业协会发布《数智化人才能力标准》,推动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建技能竞赛平台,形成"需求牵引-能力培养-成果反哺"的良性循环。

五、校企协同"双元四阶"育人载体建设:打造"共生型"产教融合新生态

5.1 "双元四阶"培养路径设计

基于教育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及内蒙古《"十四五"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构建"校企双元驱动、四阶递进培养"育人体系,形成"需求感知-能力培养-成果反哺"的闭环机制。

(1)教学内容重构

课程体系,开发《工业物联网基础》、《数字孪生技术导论》等通识课程,引入工业软件实训模块;选派优质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专家、骨干等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考核标准嵌入课程设计,学生基础阶段证书获取率大幅提升。

虚拟仿真平台,建设"智造虚拟实训中心",通过仿真技术模拟危化品爆炸与现代智能制造的融合场景,降低学生操作失误率。与合作企业共建"智慧能源数字孪生平台",学生通过虚拟设备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效率提升50%以上;引入合作企业生产车间真实项目,开展"项目工单驱动"的小组竞赛。

(2)评价体系升级

过程性评价,通过虚拟仿真平台记录学生操作数据,生成"技能成长热力图",精准定位薄弱环节;企业导师评价,企业工程师根据模拟项目表现,出具"岗位适配度分析报告"。

(3)校企联合创新、利益共享机制

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创新创业孵化等项目与合作企业合作研发技术改进提升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并进行成果转化分成,如校企按6:4 比例分配技术专利收益。优秀毕业生优先返聘为企业技术顾问,形成"培养-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5.2 "共生型"校企合作生态构建

(1)政策保障

推动内蒙古出台《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办法》,对参与"双元四阶"培养的企业给予"设备折旧加速30%"的税收优惠;联合行业协会发布《数智化技能人才能力标准》,明确四阶培养各阶段能力要求。

(2)资源整合

建立"校企双导师库",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互聘比例达 1:1;整合校企实训设备资源,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跨区域远程操控训练;建立"产教融合风险基金",对技术迭代导致的课程调整费用,校企按5:5 比例分担;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评估合作成效,发布《校企合作质量白皮书》。

七、总结

在数智化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高职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必须以"工匠精神+数字素养+创新思维"为核心,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共生"的育人新范式。坚持"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制度保障"三位一体发展路径,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赵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