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消防安全设计与应急响应机制研究
丁乔
370306198612162022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消防安全设计的关键要素与应急响应机制的构建要点。剖析火灾对建筑及人员危害,阐述消防设计依据规范、涵盖的防火分区、疏散通道、消防设施布局,详述应急响应从预案编制、人员组织到救援流程环节,探讨面临挑战与应对,旨在提升建筑消防安全水平,保障人员生命财产,推动建筑行业稳健发展。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蓬勃发展之际,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导致财产损失惨重,更会直接威胁人员生命安全。科学合理的消防安全设计以及高效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是建筑工程抵御火灾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承载着无数使用者的安全期望。
二、火灾对建筑工程的危害剖析
(一)建筑结构损坏
火灾高温能使建筑材料性能劣化,钢材强度在高温下急剧下降,混凝土受热开裂、剥落,导致结构承载能力降低。木质结构更是易燃,短时间内即可被大火吞噬,使建筑整体稳定性受损,甚至引发坍塌,造成毁灭性后果。
(二)人员生命威胁
火灾产生的浓烟、有毒气体迅速蔓延,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等,可使人中毒窒息。同时,火势蔓延迅速,照明受阻、通道堵塞,人员疏散困难,极易被困,生命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三、建筑工程消防安全设计的关键要素
(一)遵循消防规范标准
各国均制定严格消防规范,设计人员须精准掌握。依据建筑用途(住宅、商业、工业等)、高度、面积,确定防火等级,从防火分区划分、疏散距离限制到消防设施配备全方位落实规范。如高层建筑防火分区面积有严格上限,确保火灾发生时火势可控,为消防扑救争取时间。
(二)合理划分防火分区
根据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特性,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等分隔手段,将建筑划分为若干防火分区。不同分区之间相互独立,阻止火势蔓延,如商场不同营业区域间设防火卷帘,火灾时自动落下,把火灾限制在局部范围,降低损失。
(三)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设计足够数量、宽度的疏散楼梯、疏散走道,疏散路线应简洁明了、避免迂回。疏散通道设置明显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保障火灾时人员能快速、有序疏散,即便在断电情况下,应急照明也能提供必要照度,指引逃生方向。
(四)科学布局消防设施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安装烟感、温感探测器,均匀分布于各个空间,实时监测火灾迹象,一旦探测到异常,迅速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为早期火灾扑救提供信息,争取宝贵时间。
2.灭火系统
依建筑类型、危险等级配备合适灭火系统,如消火栓系统提供大面积灭火水源;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遇火自动喷水,对初期火灾扑救效果显著;特殊场所如配电室设气体灭火系统,避免水渍损害设备,全方位保障灭火需求。
四、建筑工程应急响应机制的构建要点
(一)应急预案编制
1.风险评估先行
全面分析建筑可能面临的火灾风险源,如电气故障、易燃材料堆积、用火不慎等,结合建筑结构、人员分布特点,为预案制定提供精准依据,确保针对性。
2.明确应急流程
涵盖火灾报警、人员疏散、灭火行动、医疗救护、外部救援联络等环节,详细规定各环节责任人、操作步骤、时间要求,如规定接到报警后几分钟内消防控制中心完成信息核实与指令下达,确保应急处置有序高效。
(二)应急人员组织与培训
1.组建专业队伍
包括消防值班人员、义务消防员、疏散引导员等,消防值班人员熟悉消防设施操作,义务消防员具备基本灭火技能,疏散引导员能有效组织人员疏散,各尽其责,协同作战。
2.强化培训演练
定期开展消防知识培训、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培训内容涵盖火灾预防、灭火器使用、疏散技巧等,演练模拟不同火灾场景,检验与提升应急人员反应速度、协作能力,确保临危不乱。
(三)应急救援流程优化
1.快速响应启动
消防控制中心一旦接到报警,立即核实信息,按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通知各应急小组就位,开启消防设施,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为灭火救援营造有利条件。
2.协同作战实施
灭火组携带灭火器材奔赴火灾现场扑救,疏散组有序引导人员疏散,救护组在安全区域随时待命救治伤员,各小组紧密配合,与外部消防救援力量有效衔接,形成强大救援合力,高效应对火灾危机。
五、建筑工程消防安全设计与应急响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设计创新挑战
1.新型建筑形式难题
现代建筑造型独特、空间复杂,如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建筑、异形建筑,传统消防设计难以适应。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消防水压要求高;大跨度空间建筑火灾蔓延快,防火分区划分困难;异形建筑疏散路线规划复杂,需创新设计理念与方法。
应对策略:加强跨学科研究,联合建筑、消防、结构专家,运用模拟技术(如火灾模拟软件)优化消防设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新型建筑的消防技术,如超高层建筑设置避难层、大跨度建筑采用智能灭火系统,突破设计瓶颈。
2.消防设计与其他专业协同困难
建筑、给排水、电气等专业设计时沟通不畅,给排水管道影响防火分区划分,电气线路敷设引发火灾隐患,各专业未统筹考虑消防需求,削弱消防安全。
应对策略:建立多专业协同设计平台,实时共享信息,给排水专业合理规划管道走向避让防火分区,电气专业严格按照防火要求敷设线路,从设计源头保障消防安全协同性。
(二)技术应用挑战
消防设施智能化升级困境
随着科技发展,消防设施智能化趋势明显,但现有建筑消防设施智能化改造难度大。老旧建筑布线复杂,难以安装智能传感器;新智能消防设备兼容性差,数据传输不稳定,影响智能化功能发挥,无法精准监测与控制火灾风险。
应对策略:研发适配不同建筑类型的智能消防设备,采用无线传输、模块化设计,降低安装难度;建立统一智能消防设备标准,规范数据接口,确保兼容性,实现消防设施高效智能管控。
(三)人员素质制约
专业人才短缺
消防安全涉及消防工程、应急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兼具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人才匮乏。消防设计人员对新技术、新规范掌握不足,应急管理人员缺乏大型火灾应对经验,难以满足复杂建筑消防安全需求。
应对策略: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消防人才;企业加强内部培训,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实地考察学习,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建立消防人才交流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
六、结论
建筑工程消防安全设计与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是系统且艰巨任务,借设计创新、技术攻坚、人员提升、成本调控之力,突破重重难关,必将筑牢消防安全防线,保障人员生命财产,推动建筑工程行业在安全基石上蓬勃发展,为社会发展注入稳定力量。
参考文献
[1] 韩凤岩. 深圳福田地下火车站火灾预防及安全救援方案研究[D]. 湖南:中南大学,2009. DOI:10.7666/d.y1534627.
[2] 李响,陈小峰,巴伟军,等. 非对称V形坡公路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特性研究[J]. 现代隧道技术,2023,60(5):111-119. DOI:10.13807/j.cnki.mtt.2023.05.012.
[3] 叶清田. 商业园区消防报警系统和消防设备联调要点研究[J]. 居业,2024(12):236-238. DOI:10.3969/j.issn.2095-4085.2024.1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