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预制装配式技术应用与前景分析

作者

刘凯

370321199405193035

摘要: 本文聚焦现代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讨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应用现状、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详细阐述其在建筑构件生产、现场施工等环节的具体应用实践,结合实际案例展示成效,深入剖析推广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旨在促进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高效应用,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

一、引言

在当今建筑行业追求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预制装配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方式应运而生。它打破传统现浇施工的固有模式,将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再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为建筑工程带来诸多变革,对提升建筑质量、缩短工期、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正逐渐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二、预制装配式技术概述

预制装配式技术是指按照建筑设计要求,在预制工厂内通过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流程,预先制作建筑结构构件(如梁、柱、板、墙板等)和非结构构件(如楼梯、阳台、空调板等),这些构件具备高精度、高质量特性。运输至工地现场后,采用可靠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灌浆连接等,将构件组装成完整建筑。相比传统现浇施工,预制装配式技术在生产效率、质量控制、环保节能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三、预制装配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一)构件预制生产环节

1.标准化设计与生产

工厂依据标准化图集和设计规范,对建筑构件进行模数化设计,确保构件尺寸统一、接口匹配。这不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模具成本,还便于现场组装,减少施工误差。例如,预制混凝土墙板采用统一模数,不同项目只需微调内部构造配筋,即可批量生产。

2.质量精准把控

预制工厂环境可控,原材料、配合比严格监管,生产过程采用自动化机械设备,如预制楼板的钢筋网片机械化焊接、混凝土振捣密实由数控设备完成,有效避免现浇施工中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如混凝土蜂窝麻面、钢筋锚固不足等,确保构件质量稳定可靠。

(二)现场施工环节

1.快速高效组装

预制构件运输至现场后,按照施工方案有序吊装拼接。大型塔吊配合专业吊装工具,熟练工人操作,可快速完成构件就位。如装配式住宅,一栋多层建筑主体结构吊装仅需数周,相比传统现浇施工,工期大幅缩短,能有效满足快速交付需求。

2.减少现场湿作业

施工现场以构件拼接安装为主,减少大量混凝土现浇、砌筑抹灰等湿作业。这降低建筑垃圾产生量,减少扬尘污染,改善施工环境;同时避免湿作业受气候条件制约,如雨季现浇混凝土易受雨水冲刷影响质量,装配式施工则可有效规避此类问题。

四、预制装配式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城市保障性住房项目,总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含多栋高层住宅,要求在一年内竣工交付,同时需严控成本、保证质量,为居民提供舒适居住环境,传统施工方式难以满足需求,决定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

(二)实施过程

1.构件预制

在专业预制工厂,设计团队依据标准化体系,完成墙板、楼板、楼梯等构件深化设计。工厂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采用高精度模具与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出构件强度高、尺寸精准,外观质量良好,构件出厂合格率达 98% 以上。

2.现场施工

施工现场合理规划构件堆放场地与吊装路线,塔吊精准吊装构件,工人快速完成连接安装。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技术确保竖向构件连接可靠,水平构件通过焊接与螺栓连接。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吊装垂直度、拼接平整度等指标,主体结构施工周期较传统方式缩短 30%,同时减少建筑垃圾 60%。

(三)成效展示

该项目提前 2 个月竣工交付,验收一次性合格率 100%,住户反馈建筑隔音、隔热效果良好,室内空间规整。经测算,相比同类型现浇住宅项目,综合成本降低 10%,后期运维成本减少 15%,在质量、工期、成本、环保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预制装配式技术应用提供有力实证。

五、预制装配式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标准不完善

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标准虽在逐步建立,但仍不够完善,不同地区、企业对构件生产、连接节点构造、质量验收等标准理解执行存在差异,导致构件通用性差,跨地区项目协作困难,阻碍技术大规模推广。

(二)初始投资成本高

建设预制工厂需购置大量专业设备、模具,前期资金投入大;且预制构件运输成本较高,尤其对于远距离运输项目,额外增加成本负担,使得部分中小建筑企业望而却步,制约技术普及。

(三)专业人才短缺

预制装配式技术涉及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链条专业知识,要求从业人员熟悉预制构件特性、吊装工艺、连接技术等。当前建筑行业此类复合型人才匮乏,高校相关专业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渠道有限,人才供需失衡限制技术推广速度。

六、应对预制装配式技术挑战的策略

(一)统一并完善技术标准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联合专家、企业,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细化构件设计、生产、运输、安装、验收各环节要求,规范术语、符号、方法,确保标准通用性与权威性,促进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二)降低成本与政策扶持

一方面,通过优化预制构件生产工艺、合理布局工厂选址、整合物流配送等方式,降低构件成本与运输费用;另一方面,政府出台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对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建设预制工厂用地给予政策倾斜,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提高应用积极性。

(三)强化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开设预制装配式建筑相关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本科、硕士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筑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通过实际项目锻炼,提升员工专业技能;行业协会组织技能培训与认证考试,建立人才评价标准,提高人才素质与行业认可度。

七、预制装配式技术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与政策推动,预制装配式技术前景广阔。在技术创新方面,新型连接材料、智能化生产设备将不断涌现,进一步提升构件性能与生产效率;在应用领域拓展上,从住宅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延伸,如大型展览馆、厂房采用预制装配式建造;在市场需求驱动下,消费者对建筑品质、建造速度要求提升,将促使更多企业采用该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有望成为未来建筑主流形式,推动建筑产业实现现代化跨越。

八、结论

预制装配式技术作为现代建筑工程发展新方向,应用优势显著,虽面临挑战,但通过各方协同努力,完善标准、降低成本、培养人才,必将在建筑领域广泛普及,重塑建筑产业生态,为社会创造更多高品质建筑。

参考文献

[1] 许天芝. 建筑工程中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与优化研究[J]. 门窗,2024(10):16-18. DOI:10.12258/j.issn.1673-8780.2024.10.006.

[2] 聂达建. 分析预制装配式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3):1989,2001. DOI:10.3969/j.issn.2095-6630.2018.13.925.

[3] 陈绪德,姚斌,吴畏,等. 装配式混凝土电缆沟在特高压工程中的应用分析[C]//2015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