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与风景园林融合设计实践
王杰
331082199202188092
摘要 建设工程与风景园林融合设计因衔接断层(融合度<50%)、功能协同弱(适配率<60%)、美学统一不足(协调率<40%),传统模式存在生态功能衰减率超 30%、空间使用满意度<70%、后期维护成本超预算 25% 等问题,制约建设工程综合品质。本文构建 “功能 - 空间 - 美学 - 运维” 四维融合体系,提出针对性实践策略,实现融合度≥95%、生态 - 使用适配率≥90%、风格协调率≥95%,为二者深度融合(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建设工程;风景园林;融合设计;功能协同;空间整合
一、引言
建设工程(含住宅、商业、公共建筑等)与风景园林融合设计是实现 “建筑与自然共生” 的核心路径(融合质量影响工程整体价值 80% 以上),需平衡建筑功能(居住、办公)与园林生态(碳汇、休憩)、空间布局与美学统一需求。传统设计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衔接断层,建设工程与风景园林分阶段设计(建筑完工后再做绿化),空间预留不足(如管线冲突率超 25%),融合度<50%;二是功能割裂,建筑使用需求(如停车、通行)与园林生态功能(如绿地覆盖、水体净化)适配率<60%;三是美学失衡,建筑风格(如现代简约)与园林景观(如中式古典)协调率<40%,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建筑与环境一体化” 要求不符。研究融合实践策略,对提升工程生态价值(减少 80% 功能冲突)、改善人居环境意义重大,是建设工程与风景园林交叉领域核心方向。
二、融合设计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设计衔接断层,建设工程与风景园林分属不同设计团队(沟通频次<1 次 / 周),建筑图纸未预留园林空间(如乔木种植区未避开地下管线),后期改造率超 30%;二是功能协同不足,建筑周边硬化铺装占比超 50%(绿地覆盖不足),园林休憩空间与建筑出入口脱节(步行距离超 100m),适配率<60%;三是美学风格冲突,建筑外立面材质(如玻璃幕墙)与园林铺装(如仿古砖)风格不协调(协调率<40%),色彩搭配混乱(满意度<60%);四是运维衔接缺失,园林灌溉系统与建筑给排水未联动(重复建设率超 20%),建筑能耗与园林遮荫功能未适配(夏季室内降温不足),维护成本超预算 25%。
2.2 核心研究目标
融合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设计同步,建设工程与风景园林设计启动同步率 100%、沟通频次≥2 次 / 周,空间预留准确率≥98%;二是功能协同,绿地覆盖率≥35%、休憩空间与建筑出入口步行距离≤50m,适配率≥90%;三是美学统一,风格协调率≥95%、色彩搭配满意度≥90%;四是运维高效,系统联动率≥95%(如灌溉与给排水衔接),维护成本≤预算 90%,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建设工程与风景园林核心融合维度
3.1 功能协同融合:平衡需求与生态
突破割裂局限:一是生态 - 使用功能适配,建筑周边规划 “生态缓冲带”(宽度≥5m,种植乡土乔木),兼顾遮荫降温(夏季室内温度降 3-5℃)与通行需求;停车场采用 “植草砖铺装 + 乔木遮荫”(绿地率≥30%),平衡停车与生态;二是海绵功能融合,建筑屋顶设计 “屋顶花园”(覆盖率≥50%),收集雨水用于园林灌溉(水资源循环率≥80%);建筑周边设置 “雨水花园 + 植草沟”,衔接建筑排水系统(径流系数从 0.7 降至≤0.3);三是服务功能衔接,在建筑出入口 50m 内布局园林休憩空间(配备座椅、照明),适配人流需求;商业建筑周边规划 “景观步道 + 商业外摆区”,融合消费与休闲功能。
3.2 空间整合融合:优化布局与衔接
解决布局冲突:一是空间预留同步,建设工程设计阶段明确园林空间(如乔木种植区、水景位置),避开地下管线(预留安全距离≥1.5m)、建筑基础(距离≥2m),后期改造率从 30% 降至≤2%;二是垂直空间融合,利用建筑架空层(高度≥3m)布局园林休憩区(配备耐阴植物),拓展绿化空间;建筑立面设计 “垂直绿化”(如爬藤植物覆盖),提升生态覆盖率(增加 15%-20%);三是交通衔接流畅,建筑人行出入口与园林步道无缝对接(高差≤3cm),机动车道与园林景观隔离(设置绿篱或水体),减少噪声干扰(降噪量≥15dB)。
四、融合设计实践路径与保障
4.1 全流程设计协同:实现同步联动
突破衔接断层:一是设计团队整合,组建 “建设 + 园林” 联合设计组(双方人员占比 1:1),设计启动同步率 100%,每周召开 2 次协同会议;二是图纸协同审查,建筑图纸需经园林团队审核(重点核查空间预留、管线冲突),审核通过率≥98%;园林图纸需匹配建筑风格(如现代建筑适配简约式园林),风格协调率≥95%;三是 BIM 协同建模,构建 “建筑 - 园林” 一体化 BIM 模型(含建筑结构、园林植物、管线系统),碰撞检查率 100%(如管线与乔木根系冲突检出率≥99%),空间预留准确率≥98%。
4.2 美学统一设计:提升整体协调性
解决风格冲突:一是风格适配,现代建筑搭配 “简约自然式园林”(采用几何化种植、轻质材料铺装);中式建筑搭配 “古典园林”(如亭台、曲径、传统花木),风格协调率≥95%;二是色彩呼应,建筑外立面色彩与园林铺装、植物色彩形成呼应(如米白色建筑适配浅灰色铺装 + 绿色植物),避免色彩冲突(满意度≥90%);三是材质统一,园林铺装材质与建筑外立面材质质感匹配(如建筑用石材,园林铺装用同色系石材),提升整体感(统一率≥90%)。
五、结论
建设工程与风景园林融合设计需通过功能协同、空间整合、美学统一、运维联动,解决传统模式断层、割裂、失衡的问题。当前需突破高密度城区(容积率>3.0)空间融合、极端气候(高温、暴雨)下功能适配、低成本垂直绿化技术(单价≤500 元 /㎡)应用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融合设计与数字孪生(构建 “建筑 - 园林” 虚拟模型)、AI(智能优化植物配置与空间布局,准确率≥95%)融合,开发 “协同设计 - 运维”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如建设工程与风景园林融合设计规范),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建设工程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美丽中国” 与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环. 风景园林工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与实践路径[C]//2025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
[2] 伍祺,吴春生,余本锋. 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以南昌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综合TPE1、TPE2教学基地规划设计为例[J]. 江西科学,2020,38(4):574-579. DOI:10.13990/j.issn1001-3679.2020.04.024.
[3] 陈翠玉,唐燕玲,刘婷. 基于产教融合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 教育观察,2022(29):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