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设计与施工优化措施研究
赵林林
150125198804032123
摘要:本文聚焦建筑给排水设计与施工优化展开深入研究。详细剖析了设计环节存在的对设计规范理解与执行偏差、设计方案不合理、缺乏前瞻性等问题,以及施工环节出现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欠佳、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不过关、施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包括强化设计规范学习与执行、优化设计方案、增强设计前瞻性,以及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严格把控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加强施工管理等。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施工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在建筑工程体系中,给排水系统作为建筑功能实现的关键支撑,其设计与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品质与用户的生活体验。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功能日益复杂多样,对给排水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建筑给排水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建筑质量。
一、建筑给排水设计现存问题分析
1.1 设计规范理解与执行问题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领域,部分设计人员对设计规范理解浮于表面,未能深入掌握规范核心要点。例如,在消防给排水设计中,对于不同建筑类型、规模对应的消防用水量计算,规范有着明确且细致的规定。然而,一些设计师因对规范条文理解偏差,错误估算消防用水量,导致消防系统在火灾发生时无法提供足够水量,严重威胁建筑安全。在排水管道坡度设计方面,规范对不同管径、排水类型的管道坡度有着严格要求,以确保排水顺畅,避免积水与堵塞。
1.2 设计方案不合理
许多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案未充分考量建筑功能与用户实际需求。以住宅卫生间给排水设计为例,部分方案中洁具布置过于紧凑,未预留足够活动空间,给用户日常使用带来不便。在商业建筑给排水设计中,未根据不同业态用水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如餐饮区域未充分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含油脂多的特性,导致排水管道易堵塞。给排水设计与其他专业设计协同不足,常出现管道与电气线路、建筑结构冲突的情况。
1.3 设计缺乏前瞻性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建筑改造、扩建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给排水设计缺乏前瞻性。在设计时,未预留足够管道空间与接口,当建筑功能调整,需增加用水点或扩大排水规模时,难以进行改造,不得不重新铺设管道,造成资源浪费与施工不便。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的当下,部分设计师仍因循守旧,未将节水节能新技术、新型管材等应用于设计中。
二、建筑给排水施工现存问题分析
2.1 施工人员技术水平问题
建筑给排水施工对人员技术要求较高,然而部分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工人缺乏系统培训,对给排水施工工艺掌握不熟练。在管道连接环节,热熔连接PP-R管时,因未能精准控制加热时间与温度,导致连接部位不牢固,后期易出现渗漏。在复杂的设备安装作业中,如水泵、污水处理设备等,施工人员因对设备构造与安装要求理解不足,出现安装位置偏差、连接错误等问题,影响设备正常运行与使用寿命。
2.2 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问题
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直接关乎给排水系统质量。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采购质量不达标的材料与设备。如选用的管材壁厚不符合标准,抗压能力差,在使用过程中易破裂;阀门密封性能不佳,导致漏水或无法正常开闭。一些假冒伪劣的管件混入施工现场,其尺寸精度、材质性能均无法满足要求,严重影响管道系统的稳定性与密封性。
2.3 施工管理不到位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是常见问题。施工顺序安排不合理,给排水施工与其他专业施工交叉作业时,缺乏有效协调,相互干扰,延误工期。质量检验制度不健全,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如管道安装后的压力测试、设备调试等,检验不严格,走过场,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问题。
三、建筑给排水设计优化措施
3.1 强化设计规范学习与执行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是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基石,强化设计人员对规范的学习至关重要。设计单位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深入解读最新设计规范,特别是针对消防给排水、排水管道坡度等关键部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剖析,加深设计人员对规范条文的理解。对于违反规范设计的项目,要求设计人员及时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以此督促设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开展设计工作,从源头上保障设计质量。
3.2 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需充分考虑建筑功能与用户需求。在住宅设计中,深入调研用户对卫生间、厨房等用水区域的使用习惯,合理布置洁具位置,预留足够的操作与通行空间。对于商业建筑,依据不同业态的用水特性,如餐饮区域着重考虑污水排放与隔油处理,商场公共区域注重卫生间的分布与用水量,进行针对性设计。加强与其他专业的协同设计,建立多专业联合设计平台,在设计初期,给排水设计师与电气、结构等专业设计师充分沟通,共同规划管道、线路与结构的空间布局,避免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3.3 增强设计前瞻性
为适应建筑未来发展需求,设计时应预留充足的管道空间与接口。在建筑布局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可能的功能调整,如在住宅设计中,为后期可能增加的智能家居用水设备、阳台改造成洗衣房等预留管道接口与空间。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推广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系统设计,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建筑给排水施工优化措施
4.1 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给排水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针对管道连接、设备安装等关键施工工艺进行详细讲解与现场示范。组织施工人员参加技能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他们主动提升技术能力。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不达标的人员安排补考或再培训,直至其熟练掌握施工技术,确保施工现场每位施工人员都能按照标准工艺进行作业。
4.2 严格把控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
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在材料采购环节,施工单位要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筛选机制,优先选择信誉良好、产品质量稳定的供应商。对每一批次进场的材料与设备,都要进行严格检验。对于管材,检查其壁厚、管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通过抽样进行抗压、抗渗漏测试;对于阀门,检验其密封性能、开闭灵活性。
4.3 加强施工管理
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是保障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首先,优化施工顺序安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给排水施工与其他专业施工的交叉作业时间节点,避免相互干扰。例如,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合理安排给排水管道的预埋工作,为后续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检验,如管道安装完成后的水压试验、设备调试后的运行效果检测等,确保每一道工序质量合格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加强施工进度管理,设立专门的进度监控岗位,实时跟踪施工进度,一旦发现进度滞后,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施工人员、调整施工计划等,确保工程按时交付。
结语
建筑给排水设计与施工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规范执行偏差、施工人员技术不足等。本文提出强化规范学习、提升人员技术等针对性优化措施。这些措施对提升给排水系统质量意义重大。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管理完善,建筑给排水设计与施工将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满足建筑需求。
参考文献
[1]余娜.建筑给排水设计与施工优化措施研究[J].城市开发,2024,(13):88-90.
[2]杨秋勇.建筑给排水设计与施工优化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7):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