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建造技术与案例分析
王树永
370321197508150936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讨智能建造技术的内涵、分类及其在建筑工程各阶段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详细分析其优势与成效,剖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与可持续性。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智能建造技术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它融合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前沿成果,打破传统建筑模式的局限,为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运维注入全新活力,开启建筑产业现代化新篇章,对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需求、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智能建造技术概述
(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BIM 作为智能建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一个数字化的三维模型,集成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涵盖几何形状、空间关系、材料性能、施工进度等多维度数据。设计团队利用 BIM 软件进行协同设计,实时共享设计方案,提前发现设计冲突,如管道与结构构件碰撞问题,优化设计布局,减少设计变更;施工阶段,基于 BIM 模型制定施工计划、模拟施工流程,精准安排资源调配与施工顺序,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
(二)物联网(IoT)技术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将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环境等要素连接成网。在塔吊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荷载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预警,预防安全事故;对建筑材料贴上 RFID 标签,实现材料从采购、运输、进场、使用全过程追踪管理,确保材料质量可溯、供应及时,避免材料浪费与错用。
(三)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
大数据技术收集、存储与分析建筑工程海量数据,挖掘潜在价值。通过对历史项目成本、工期、质量数据的分析,为新项目提供精准决策依据,预测成本超支风险、优化工期安排;云计算为建筑企业提供强大计算能力,支持 BIM 模型实时渲染、复杂数据分析等任务,打破硬件限制,使企业可按需获取计算资源,降低 IT 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四)机器人与自动化施工技术
建筑机器人在施工现场承担重复性、高强度、危险性任务,如砌墙机器人,按照预设程序精准砌砖,砌筑速度快、质量高,相比人工可大幅缩短工期;自动化施工设备,如混凝土 3D 打印机,能直接根据设计模型打印建筑构件,减少模板使用,实现复杂结构一次成型,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推动建筑生产方式变革。
(五)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在建筑工程中用于智能决策、风险预测与质量检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施工现场图像、视频数据,自动识别安全隐患,如未戴安全帽、违规动火等行为,及时通知管理人员整改;通过对结构监测数据的深度学习,提前预警建筑结构病害风险,保障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
三、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工程各阶段的应用
(一)设计阶段
设计团队借助 BIM 技术协同设计,不同专业设计师在同一平台上实时交互,避免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专业设计冲突。利用 BIM 模型可视化特点,业主与设计人员直观沟通设计需求,快速修改完善方案,提高设计质量与效率。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同类项目设计经验,优化设计参数,如合理确定建筑窗墙比,在满足采光需求下降低能耗,实现绿色设计。
(二)施工阶段
1.施工管理优化
基于 BIM 与物联网技术搭建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对施工现场人员、设备、进度、质量、安全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管理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端随时随地掌握工地动态,精准调度资源。如根据工人实时位置信息,合理分配任务,避免窝工;依据设备运行数据,提前安排维护保养,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
2.精准施工操作
机器人与自动化施工设备大显身手,砌墙机器人、地面打磨机器人等按程序精确施工,确保施工精度达到毫米级。3D 打印技术制造复杂建筑构件,如异形结构柱、装饰构件,不仅节省材料、缩短工期,还能创造独特建筑美学效果,提升建筑品质。
(三)运维阶段
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持续采集建筑运行数据,包括温度、湿度、能耗、设备运行状态等,上传至云端。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建筑能源管理智能化,根据室内外环境实时调节空调、照明系统,节能降耗;对建筑结构、设备进行实时健康监测,提前预警故障风险,安排预防性维护,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
四、智能建造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集成难度大
智能建造涉及多学科、多技术融合,BIM、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需无缝对接,但目前各技术标准不一、接口不兼容,数据难以顺畅流通共享,如不同品牌 BIM 软件数据交互困难,制约智能建造系统整体效能发挥。
(二)成本投入较高
引入智能建造技术需购置大量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初期投资成本高昂。对于中小建筑企业,资金压力大,且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经济效益回报,限制技术推广普及。
(三)人才短缺
智能建造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跨学科知识,既要懂建筑工程专业知识,又要熟悉信息技术、编程算法等。当前建筑行业此类复合型人才稀缺,高校相关专业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渠道有限,导致人才供需失衡,阻碍技术应用落地。
五、智能建造技术发展策略
(一)加强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突破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瓶颈,统一技术标准与接口规范,建立开放兼容的技术生态体系。如制定 BIM 数据交互标准、物联网设备通信协议,促进技术集成融合,提升智能建造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
(二)完善政策扶持与成本分担机制
政府出台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对采用智能建造技术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应用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专项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融资租赁等服务,缓解资金压力;探索建立智能建造项目成本分担机制,业主、施工企业、科技企业按受益比例分摊成本,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三)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智能建造相关跨学科专业课程,培养本科、硕士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筑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通过实践项目锻炼,提升员工智能建造技能;行业协会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考试,建立人才评价标准,提高人才素质与行业认可度。
六、结论
智能建造技术作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已展现出巨大潜力与优势。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各方协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政策支持、培养专业人才、健全法律法规,智能建造必将在建筑工程领域广泛普及,重塑建筑产业格局,为人类创造更加智能、绿色、美好的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 孟德坤,张晓欣,王宾宾,等. 浅析建筑工程中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的创新[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3):75-77. DOI:10.3969/j.issn.1672-2167.2024.03.008.
[2] 朱叶,郝绍菊. 工程施工类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教学改革分析[J]. 安徽建筑,2024,31(5):107-108. 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24.5.39.
[3] 冀建平. 智能建造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5,13(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