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

作者

赵振

370303199005176313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的关键要点、系统构成以及发展应用前景。剖析传统建筑运维管理局限,阐述监测技术涵盖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信号处理核心要素,详述智能诊断基于模型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的工作原理,探讨面临挑战与应对,旨在提升建筑结构安全性、可靠性,推动建筑工程智能化运维管理革新。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结构安全是重中之重。随着建筑规模日益宏大、结构形式愈发复杂,传统依靠人工巡检、定期检测的运维模式难以及时、精准察觉结构潜在病害。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应运而生,借助先进传感、数据分析手段,实时掌控结构状态,提前预警风险,为建筑安全运维筑牢根基,开启建筑智能化管理新篇章。

二、传统建筑运维管理的局限剖析

(一)检测滞后性

传统定期检测间隔长,如半年或一年一次,期间结构若突发损伤,难以及时发现。突发地震、强风后,损伤累积可能已危及结构稳定,却需等待下次检测才知晓,延误维修加固时机,极大增加安全风险。

(二)检测准确性受限

人工巡检凭经验与简单工具,对隐蔽部位、微小损伤辨识度低。混凝土内部裂缝、钢结构焊缝细微缺陷,靠肉眼与常规量具难精准定位、定量,易遗漏隐患,使结构 “带病工作”,威胁长期安全。

(三)缺乏实时预警能力

传统模式无法实时跟踪结构受力、变形变化,不能在损伤初现端倪时即刻预警。待发现明显异常,如墙体开裂、梁变形过大,往往已临近危险状态,难以为人员疏散、应急处置预留充裕时间,给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三、建筑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的关键技术

(一)传感器技术

1.应变传感器

采用电阻应变片、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等,精准测量结构构件受力应变。电阻应变片基于应变 - 电阻变化原理,贴附构件表面感知微小变形;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利用光波长与应变敏感特性,精度高、抗电磁干扰,可分布式测量,实时反馈构件受拉、压、弯状态,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关键数据。

2.位移传感器

激光位移传感器、拉线位移传感器广泛应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发射激光束,依反射光时间或相位变化测结构位移,非接触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适用于监测高层、大跨结构风致位移、沉降;拉线位移传感器通过钢丝拉伸量测位移,安装便捷、量程较大,常用于监测结构局部相对位移,全方位捕捉结构变形动态。

3.加速度传感器

压电式、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居多。能敏感结构振动加速度,压电式利用压电效应,振动使压电材料产生电荷转换为电信号;电容式依电容极板间距与振动关系改变电容量。监测地震、风振下结构加速度响应,经积分运算获取速度、位移,洞察结构动力特性,预警共振等风险。

(二)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1.数据采集系统

集成多通道采集卡、信号调理器,适配不同传感器信号类型、频率。对微弱信号放大、滤波降噪,按设定采样频率同步采集多路数据,确保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后续处理,实现海量监测数据源头把控。

2.数据传输网络

依建筑规模、现场条件选传输方式。有线传输如以太网、光纤通信,稳定高速,适用于大型复杂建筑,保障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无线传输如 Wi-Fi、蓝牙、4G/5G 模块,便捷灵活,便于传感器组网、快速部署,在既有建筑改造、临时监测场景优势凸显,无缝衔接监测前端与后端。

(三)信号处理技术

1.滤波去噪

采用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去除监测数据中环境噪声、电磁干扰杂波。对低频应变信号滤除高频振动噪声,提取真实应变趋势;对位移、加速度信号依频率特性滤波,凸显结构动态响应特征,还原数据本征,提升信号质量,为精准分析奠基。

2.特征提取

基于时域、频域、时频域分析方法挖掘数据特征。时域统计特征(均值、方差、峰值)反映信号幅值变化;频域功率谱密度分析揭示结构自振频率、振型等动力特性;小波变换、希尔伯特 - 黄变换等时频域方法捕捉信号时变频率成分,精准定位突变、损伤特征时刻,为智能诊断提供高价值信息。

四、建筑工程结构智能诊断技术原理

(一)基于模型的诊断方法

1.有限元模型更新

依结构设计图纸构建初始有限元模型,输入材料参数、边界条件模拟结构行为。结合监测数据,如实测位移、应变,反向修正模型参数,使模型输出与实际响应匹配,精准反映结构真实状态,实现结构力学性能动态评估,精准定位损伤可能区域。

2.模型验证与不确定性分析

对比模型预测与监测数据,验证模型可靠性。考虑材料特性、荷载工况、测量误差引入不确定性,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贝叶斯方法量化不确定性影响,评估诊断结果可信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误判风险。

(二)基于机器学习的诊断方法

1.监督学习算法应用

采集大量含结构损伤状态、工况标签的监测数据训练模型,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构建神经元多层架构,自动学习数据复杂非线性关系,对新监测数据分类判断损伤类型、程度;支持向量机依数据特征寻最优分类边界,精准识别结构异常,适应性强,高效处理复杂结构诊断难题。

2.无监督学习算法探索

在无损伤标签数据下,聚类算法(如 K-Means)、自编码器挖掘数据潜在模式。聚类算法依数据相似性分组,发现异常数据簇;自编码器学习数据压缩 - 重构规律,重构误差大处指示潜在损伤,用于早期损伤、未知损伤模式探测,拓展智能诊断边界,提升预警及时性。

五、建筑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技术创新挑战

传感器微型化与集成化难题

建筑结构复杂空间需微型、多功能传感器,如集应变、温度、湿度于一体,便于嵌入构件。当前传感器集成工艺复杂、成本高,微型化后精度、稳定性难兼顾,制约大规模分布式监测应用,影响精细结构监测需求满足。

应对策略:加强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研发,优化传感器设计、制造工艺;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材料、封装技术瓶颈,实现传感器微型化、高性能、低成本,推动结构监测全覆盖。

(二)成本效益矛盾

监测系统前期投入高

高精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设备、专业软件购置安装成本不菲,大型建筑监测系统初装费高达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对业主、运营方资金压力大,尤其在效益产出不直观时,投资意愿受抑制,阻碍技术推广。

应对策略:从全生命周期成本考量,展示长期减少维修成本、延长建筑寿命、提升安全保障效益;探索设备租赁、分期付费模式,降低一次性投入;政府补贴试点项目,激发应用积极性,平衡成本效益天平。

六、结论

建筑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是保障建筑安全、推动智能化运维的关键力量,虽面临挑战,但借技术攻坚、成本调控、标准完善之力,突破重重难关,必将重塑建筑运维管理模式,为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营保驾护航,引领建筑工程迈向智能、可靠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刘义艳. 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研究[D]. 陕西:长安大学,2010. DOI:10.7666/d.y1730445.

[2] 滕军,瞿伟廉. 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的理论与实践[C]//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第九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学会, 2003:147-156.

[3] 王娜. 数字化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与探索[J]. 工程质量,2024,42(8):5-8. DOI:10.3969/j.issn.1671-3702.2024.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