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水利水电电力建设优化研究

作者

周杨

510603198306232591

摘要: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攀升,水利水电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其电力建设的优化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深入探讨水利水电电力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退役各阶段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建设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利水电;电力建设;优化策略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实现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引入,为水利水电电力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管理思路,通过整合各阶段资源,优化各环节流程,可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多赢。

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及其在水利水电电力建设中的重要性

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直至退役的全过程,强调各阶段的有机衔接与协同管理。在水利水电电力建设中,运用该理念有助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下各阶段的壁垒,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从前期规划的精准定位,到设计阶段的科学布局,再到施工的高效推进、运营的稳定保障以及退役的妥善处理,全生命周期管理贯穿始终,确保项目在各个阶段都能朝着最优方向发展,提升整体效益。

三、水利水电电力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阶段

1.需求预测偏差: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蓝图初绘之际,精准洞察当地未来电力需求走向堪称重中之重,然而部分项目却在此处 “马失前蹄”。一些地区在规划水利水电工程时,或是囿于陈旧的数据调研手段,或是缺乏对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前瞻性考量,对当地未来电力需求增长趋势出现了严重的判断失误。这就好比在建造一艘远航的船只时,错误预估了航程中的物资消耗,待到起航后才惊觉储备不足或冗余过多。如此一来,工程建成后,可能面临电力供大于求,大量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抑或是电力供不应求,无法满足地区发展刚需,阻碍经济腾飞。

2.选址与布局不合理:选址环节仿若为水利水电工程寻觅根基,一旦有所偏差,后患无穷。若对地质条件勘探不精,未察觉地下潜藏的断层、岩溶等地质隐患,工程建设时便极易遭遇地基沉降、山体滑坡等难题,不仅危及工程本体安全,还可能威胁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同时,忽视生态环境因素,贸然建于珍稀物种栖息地或重要生态廊道,将对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而在布局层面,发电设施与输电线路倘若规划失当,两者如 “牛郎织女” 般相隔甚远,或是衔接路径迂回曲折,必然导致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大幅增大,犹如沙漏中的沙子,在传输途中白白流失,降低了电力输送的效率与效益。

(二)设计阶段

1.技术创新不足: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带来了无限可能。然而,部分设计方案却宛如困于传统牢笼,因循守旧。设计人员墨守成规,未积极探索诸如新型高强度混凝土、高效水能转换装置等前沿技术与材料的应用,依旧沿用老一套的设计思路与材料选型。这般做法直接致使工程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如同背负沉重包袱前行,同时施工效率也如深陷泥沼般迟缓,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快节奏。

2.设计与施工脱节:设计人员对施工实际情况了解有限,设计方案在施工中难以落地,频繁的设计变更延误工期,增加成本。

(三)施工阶段

1.管理粗放:施工组织混乱,资源调配不合理,导致施工进度缓慢,质量难以保障。

2.安全与质量管控薄弱:施工现场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事故频发;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施工中的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与解决。

(四)运营阶段

1.设备维护不善:缺乏科学的设备维护计划,设备长期带病运行,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缩短。例如,未按时对发电机进行检修保养,导致设备突发故障,影响电力供应。

2.运营成本过高:对运营成本缺乏有效监控与管理,能源消耗大,人力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

(五)退役阶段

1.规划缺失:工程建设初期未考虑退役问题,导致退役时无明确指导方案,处理不当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2.资产处置不当:退役设备和设施的资产处置缺乏科学规划,造成资源浪费与经济损失。

四、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水利水电电力建设优化策略

(一)规划阶段优化

1.精准需求预测: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及人口增长等因素,构建科学的电力需求预测模型,为确定合理装机容量提供依据。

2.综合选址与布局:综合考虑地质、地形、生态、交通等多方面因素,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选址。在布局上,优化发电设施与输电线路规划,缩短输电距离,降低输电损耗。

(二)设计阶段优化

1.创新设计理念:鼓励设计单位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展设计创新。例如,采用新型水轮机设计,提高发电效率;利用智能电网技术,优化电力传输与分配。

2.加强设计与施工协同:建立设计与施工的协同工作机制,设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施工人员提前参与设计评审,确保设计方案的可施工性。

(三)施工阶段优化

1.精细化施工管理: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如 BIM 技术,对施工进度、资源调配、质量安全等进行精细化管理。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优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效率。

2.强化安全与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监管,落实质量责任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质量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

(四)运营阶段优化

1.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制定科学的维护计划,采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实现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运营成本控制:优化运营管理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和人力成本。引入智能运营系统,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提高运营效率。

(五)退役阶段优化

1.制定退役规划:在工程建设初期,制定详细的退役规划,明确退役时间、方式和环保要求,确保退役过程安全、环保。

2.合理资产处置:对退役设备和设施进行评估,采用合理的处置方式,如回收利用、转让等,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经济损失。

五、结论

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水利水电电力建设优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通过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退役等阶段的全面优化,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水利水电电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与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表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水利水电电力建设的整体效益。在未来的水利水电电力建设中,应进一步推广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不断完善优化策略,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水利水电电力建设将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推动下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恩德,樊启祥,周绍武,等. 水电工程大坝混凝土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Z]. 武汉英思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4.

[2] 杨杰,向衍,胡德秀,等. 水利工程安全性态综合诊断方法和除险加固关键技术[Z].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3] 杨杰,胡德秀,向衍,等.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与病险诊治关键技术[Z]. 西安理工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