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曹永永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保障服务中心 255000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优化。剖析传统管理弊端,详述体系关键要素,包括质量方针、组织架构、标准规范等,展示实践成效,探讨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推动行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其质量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构建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建筑工程满足设计要求、符合使用功能、达成耐久性目标的核心任务,对建筑行业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传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弊端剖析
(一)管理碎片化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运作模式之下,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仿佛是一个个 “孤岛”,彼此之间缺乏紧密有效的协同。设计单位一门心思扑在图纸的精心绘制上,力求将建筑的美学、功能等要素完美呈现于纸面,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忽视了施工现场实际条件带来的种种限制,导致一些设计方案在施工可行性上大打折扣。施工单位呢,大多只是机械地依照设计图纸推进工程,一旦遭遇设计不合理之处,信息反馈的流程冗长又缓慢,延误了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而监理单位主要精力集中于现场施工的监督管控,面对前期设计环节潜藏的缺陷,往往鞭长莫及,难以及时察觉与纠正。
(二)质量标准执行不一
建筑行业涉及众多规范标准,但不同地区、企业对标准理解与执行存在差异。部分施工企业为赶工期、降成本,在材料选用、施工工艺上打折扣,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达标、钢筋间距不符合设计,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给建筑安全埋下隐患。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建筑工程从业者涵盖多工种、多层次人员,从一线农民工到项目经理,专业技能与质量意识差异较大。部分一线工人未经正规培训上岗,操作不规范;管理人员缺乏系统质量管理知识,在质量决策、问题处理上能力不足,影响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构建
(一)明确质量方针与目标
质量方针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旗帜,应契合企业战略与社会责任,如 “以精立业,铸就品质建筑;以诚为本,守护万家安康”。基于方针,细化量化质量目标,涵盖工程合格率、优良率、安全事故发生率等指标,为质量管理指明方向,确保各环节朝既定目标奋进。
(二)优化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构建涵盖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清晰组织架构。决策层把控质量战略方向;管理层统筹策划、协调资源,设立质量管控部门,专职监督质量体系运行;执行层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部门,明确各部门质量职责,签订质量责任书,形成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完善质量标准与规范体系
紧跟国家、行业最新标准,结合工程特点,制定企业内部细化标准,涵盖设计规范、施工工艺标准、材料验收准则等。如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明确浇筑温度控制范围、振捣时间与方式,确保施工操作有章可循,标准执行统一到位。
(四)强化人员培训与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一线工人强化实操技能、质量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技术人员聚焦新技术、新工艺学习;管理人员注重质量管理体系、领导力提升培训。同时,设立质量奖励基金,对质量管控突出团队与个人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激发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积极性。
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过程与方法
(一)策划阶段:精细谋划
依据项目特点、合同要求,制定项目质量管理计划。识别关键质量控制点,如深基坑支护、大跨度钢结构安装等;策划质量检验、监测方案,确定检验频次、方法、工具;制定质量风险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地质异常、恶劣天气影响提前谋划应对措施,为项目顺利推进筑牢根基。
(二)执行阶段:严格落实
各部门依计划行事,设计部门深入现场调研,优化设计方案;施工单位严格按图施工,落实 “三检” 制度,即自检、互检、专检,确保每道工序质量;采购部门按标准筛选供应商,严格把控材料设备质量,进场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监理单位全程旁站、平行检验,实时监督质量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三)检查阶段:严密审视
建立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机制。定期开展月度、季度质量大检查,对照质量标准检查实体质量、资料完整性;不定期对关键工序、隐蔽工程突击抽查,如桩基施工、防水工程隐蔽前检查。运用实测实量、无损检测等技术手段,精准获取质量数据,深入分析偏差原因,开具整改通知单,限时整改闭环。
(四)改进阶段:持续优化
基于检查结果,召开质量分析会,深挖质量问题根源,从制度、流程、技术等层面制定改进措施。对反复出现的质量问题,开展专项攻关,优化施工工艺、完善管理流程;将改进成果固化为标准,更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现质量管理螺旋上升。
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现存问题
1.信息化应用不足
部分建筑企业仍依赖传统纸质文档、人工统计分析,信息传递慢、易出错。在质量数据采集、分析上,缺乏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难以及时掌握工程质量动态,无法精准决策,制约质量管理效率提升。
2.供应链质量管控薄弱
建筑工程涉及大量材料、设备采购,供应链冗长复杂。部分企业对供应商审核不严格,原材料质量追溯困难,如建筑钢材市场乱象丛生,不合格钢材混入工程,源头质量难控,给工程质量带来潜在风险。
3.质量文化氛围不浓
一些企业重效益、轻质量,质量意识未深入人心,员工为赶进度忽视质量。企业缺乏质量文化宣传、引导,未形成全员关注质量、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影响质量管理体系长效运行。
(二)应对策略
1.推进信息化建设
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项目管理软件等信息化工具,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搭建质量大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分析质量数据,如混凝土抗压强度趋势、钢筋加工偏差,通过可视化报表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提升质量管理精准度。
2.强化供应链管理
建立供应商动态评估体系,从资质、产品质量、供货及时性等多维度考核,淘汰不合格供应商;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材料设备全链条质量追溯,从原材料产地、加工过程到施工现场,确保源头可查、去向可追,保障供应链质量稳定。
3.培育质量文化
开展质量月、质量培训周等活动,宣传质量理念、典型案例;将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与薪酬、晋升挂钩,强化员工质量意识;树立企业质量标杆,营造 “比、学、赶、超” 质量氛围,使质量文化成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六、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是一项长期复杂工程。通过剖析传统弊端、构建关键要素、验证并攻克现存问题,持续完善体系,方能铸就建筑质量 “钢铁长城”,为城市发展、人民幸福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建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明家华.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建材发展导向,2024,22(7):21-23. DOI:10.3969/j.issn.1672-1675.2024.07.006.
[2] 张梦娇.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持续改进方法与实践研究[J]. 模型世界,2023(14):127-129. DOI:10.3969/j.issn.1008-8016.2023.14.044.
[3] 王政龙.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9):1092-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