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的研究

作者

胥张攀

绵阳恒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622700

摘要: 本文聚焦房屋建筑结构领域,深入探究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剖析高层建筑发展对结构体系需求,阐述框架、剪力墙、框架 - 剪力墙、筒体等主流结构体系特点,从基础施工、垂直运输、模板工程、混凝土施工关键环节,探讨适配施工技术,分析面临的抗震设计挑战、施工安全风险、技术创新瓶颈及应对,旨在保障高层建筑结构安全、提升施工效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当下,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发展显著标志。其结构体系作为承载竖向与侧向荷载核心,施工技术作为将蓝图化为实体关键,二者紧密关联,关乎建筑质量、安全、工期与成本。深入研究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对满足城市居住、办公需求,推动房屋建筑行业稳健前行意义非凡。

二、高层建筑发展对结构体系的需求剖析

(一)高度攀升带来的荷载挑战

随着建筑层数增加,竖向自重荷载呈线性增长,对基础承载能力要求飙升;同时,风荷载、地震作用等侧向力影响加剧,高层顶部受风力作用明显,地震时惯性力巨大,结构需具备卓越抗弯、抗剪、抗扭能力,确保在极端工况下维持稳定。

(二)功能多元催生的空间需求

现代高层建筑集居住、商业、办公、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内部空间布局复杂多样,要求结构体系既能提供大开间灵活空间,满足会议室、展厅需求,又能保障核心筒区域设备管道、电梯井道布置紧凑合理,实现功能与结构完美融合。

三、高层建筑主流结构体系特点阐述

(一)框架结构体系

由梁、柱通过刚接或铰接连接而成,平面布置灵活,能轻松实现不同建筑平面形状,为建筑设计提供广阔创意空间,利于分隔内部空间,满足多样化功能分区。但侧向刚度相对较小,在高烈度地震区或强风地区,需额外增设支撑、耗能装置增强稳定性,抵御侧向变形。

(二)剪力墙结构体系

利用墙体承受竖向与水平荷载,墙体纵横交错形成强大侧向刚度,对抵抗风荷载、地震作用效果显著,结构整体性好,空间稳定性高,适用于高层住宅等对空间规整性要求较高建筑。然而,墙体密布限制内部空间灵活性,后期改造难度较大,建筑功能调整受限。

(三)框架 - 剪力墙结构体系

结合框架与剪力墙优势,框架承担竖向荷载,剪力墙抵御侧向力,协同工作提升结构综合性能。既能提供相对灵活空间,满足建筑功能变化,又具备良好抗震、抗风能力,在高层商住楼、写字楼广泛应用,实现建筑实用性与结构安全性平衡。

(四)筒体结构体系

以核心筒或多个筒体为抗侧力构件,筒体可由钢筋混凝土、钢或组合结构构成,具有极高侧向刚度与承载能力,形成高效空间受力体系。外形简洁美观,内部空间开阔,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如地标性摩天大楼,成为城市天际线塑造主力。

四、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探讨

(一)基础施工技术

1.桩基础:针对高层建筑巨大竖向荷载,桩基础深入地下持力层,将荷载传递至深部土体。灌注桩施工灵活,可依地质条件调整桩径、桩长,成孔方式多样,如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旋挖灌注桩;预制桩质量可控、施工速度快,锤击、静压施工确保桩身入土深度,为上部结构提供稳固支撑。

2.筏板基础:当地质条件复杂、上部荷载分布不均时,筏板基础以大面积厚板形式与地基土接触,扩散荷载,减小基底压力。施工中需精细控制混凝土浇筑质量,采用分层浇筑、振捣密实,防止裂缝,设置温度筋、后浇带应对混凝土收缩、温度应力。

(二)垂直运输技术

1.塔吊:作为高层建筑施工物料垂直运输主力军,塔吊选型依建筑高度、平面尺寸、吊运重量确定,合理布置位置确保覆盖作业面。安装与拆除需专业团队、严格流程,附着装置依建筑升高适时增设,保障塔吊稳定性,高效吊运钢筋、模板、预制构件等。

2.施工电梯:解决人员、小型工具及零星材料垂直通行,多为附着式,与建筑结构同步升高。轿厢尺寸适配人员流量、物料尺寸,运行速度、载重量满足施工节奏,安全装置齐全,如防坠器、限位开关,保障人员上下安全便捷。

(三)模板工程技术

1.爬升模板:适用于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施工,模板系统附着于已施工结构,利用自身液压或机械提升装置,随结构升高逐层爬升,无需反复支拆,节省工时、降低成本,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确保核心筒竖向施工连续性。

2.铝合金模板:材质轻、强度高,周转次数多,可达 200 - 300 次,拼接精度高,成型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标准化设计、装配式施工,缩短施工周期,回收价值高,契合绿色建筑理念,在高层建筑墙、柱、梁、板施工广泛应用。

(四)混凝土施工技术

1.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为满足高层建筑高强度、耐久性需求,高性能混凝土优化配合比,掺加矿物掺合料、高效外加剂,降低水胶比,提升抗压强度、抗渗性、抗冻性。搅拌、运输、浇筑全程严控,确保混凝土均匀性、工作性,防止离析、泌水。

2.混凝土泵送技术:借助大功率混凝土泵,通过管道将混凝土输送至高层作业面,泵送高度不断刷新纪录。合理选择泵管管径、材质,布置线路尽量减少弯管,控制泵送压力、速度,防止堵管,确保混凝土连续供应,保障施工进度。

五、高层建筑结构与施工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一)抗震设计挑战

1.问题剖析:高层建筑地震响应复杂,不同结构体系动力特性各异,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建筑各部位受力不均,传统抗震设计方法难精准模拟。长周期地震动可能引发高层结构共振,加剧破坏风险,且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控制难度大,威胁建筑抗震安全性。

应对策略:采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念,依据建筑重要性、使用年限设定多级抗震性能目标;运用时程分析等先进方法,输入多种地震波模拟真实地震工况;增设消能减震装置,如阻尼器,吸收、耗散地震能量,提升结构抗震韧性。

(二)施工安全风险

1.问题剖析:高层建筑施工面高、作业环境复杂,临边、洞口多,高空坠落风险突出;大型机械设备频繁运转,塔吊吊运物料碰撞、坠落,施工电梯故障隐患大;交叉作业普遍,火灾、物体打击等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影响施工顺利进行。

应对策略:强化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设置专职安全员巡查,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合格上岗;对临边、洞口防护标准化,配备安全网、防护栏;大型设备定期维保、检测,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规范吊运、运行流程;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结论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相辅相成,面对发展需求,精准选型结构体系,适配先进施工技术,虽面临抗震、安全、创新挑战,但借科学设计、精细管理、技术突破之力可攻克。持续探索优化,将确保高层建筑稳固屹立,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引领房屋建筑行业迈向更高峰。

参考文献

[1] 赫鹏. 高层模块化建筑结构的深化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D]. 山东:山东科技大学,2023.

[2] 孙国忠,王敏,岳媛媛. 交叉网格筒中筒结构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的施工技术研究[J]. 建筑技术,2024,55(11):1304-1306. DOI:10.13731/j.jzjs.2024.11.1304.

[3] 刘新钊. 超高层建筑智能建造机关键系统的分析与施工技术研究[D]. 陕西:西安工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