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研究

作者

杨凌

成都厚德天府置业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 本文立足造价与招标领域,深入探究工程造价风险识别方法与防范策略。剖析从项目决策、设计、招标、施工到竣工各阶段潜在风险,涵盖政策变动、设计变更、不平衡报价、物价波动、结算争议等关键因素,进而从强化前期调研、优化设计管理、规范招标流程、加强施工管控、严谨竣工结算维度,构建全生命周期风险防范体系,旨在保障工程造价稳定可控,推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一、引言

在工程建设复杂系统中,工程造价风险如影随形,贯穿项目始终。精准识别风险并实施有效防范,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效益最大化,还关乎工程能否按时、保质交付。深入研究工程造价风险识别与防范,是工程管理领域核心任务,对保障各方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工程造价风险识别方法剖析

(一)流程分析法

依项目推进流程,从项目发起、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标、施工至竣工验收,逐环节剖析可能影响造价的因素。如在项目决策阶段,市场调研不充分,对项目需求、收益预估偏差,会使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后续造价失控;施工阶段,工序安排不合理、施工工艺落后,引发返工、延误,增加成本。

(二)检查表法

基于过往工程经验与行业常见问题,编制风险检查表。涵盖法规政策、地质条件、材料设备、合同管理等多领域,以清单形式罗列风险点,对照具体项目逐一核查。如检查表中提示关注当地建筑法规更新,项目实施时若未及时响应,可能因违规面临罚款、整改,推高造价。

(三)专家调查法

邀请资深造价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行业专家组成团队,通过头脑风暴、问卷调查、访谈收集意见。专家凭借专业知识与实践阅历,识别潜在隐蔽风险。

三、工程造价各阶段关键风险点阐述

(一)项目决策阶段

1.市场需求误判:缺乏精准市场调研,对项目功能定位、规模需求把握不准,建成后设施闲置或供不应求,投资回报率低,资金沉淀,工程造价效益无法实现。

2.政策法规变动风险:项目筹备期,若未紧跟国家、地方政策导向,如环保新规、产业调整政策,项目可能因不符合要求暂停、改建,前期投入付诸东流,造价大幅攀升。

(二)设计阶段

1.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人员经验不足或沟通不畅,方案功能布局缺陷、结构选型不佳,导致空间利用率低、施工难度大,后期变更频繁,不仅延误工期,还因拆除、重建增加造价。

2.设计深度不够:图纸细节缺失,如节点构造不明、尺寸标注含糊,施工时理解歧义多,频繁补充设计,引发工程洽商,造价失控风险骤升。

(三)招标阶段

1.招标文件漏洞:商务条款模糊,计价规则不明,投标单位报价口径不一;技术标准不严谨,施工中易出现质量争议、变更诉求,造价管理混乱。

2.不平衡报价隐患:部分投标商为逐利采用不平衡报价,对前期、变更可能增加项目抬高报价,后期减量项目压低报价,中标后谋取超额利润,发包方造价失控。

(四)施工阶段

1.物价波动风险:建筑材料、设备受市场供需、国际形势影响,价格波动频繁。若合同未设调价机制,施工期材料大幅涨价,成本超支,工程难以为继。

2.施工变更随意:施工现场管理不善,业主需求变更随意、设计变更审批不严,导致工程范围扩大、工序调整,额外费用滋生,造价飙升。

四、工程造价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一)项目决策阶段强化前期调研

1.精准市场分析:组建专业调研团队,运用大数据、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手段,深入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趋势,结合区域发展规划,精准定位项目功能、规模,优化投资方案,确保项目可行性与造价效益。

2.政策跟踪预警:设立专人或委托专业机构,实时关注政策法规动态,建立预警机制。项目启动前全面评估政策影响,提前规划应对策略,规避政策风险,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二)设计阶段优化设计管理

1.推行限额设计:以投资估算为上限,分解造价指标至各专业设计,设计师在限额内优化方案,从源头控制造价。通过多方案比选、价值工程分析,选取功能与成本匹配最佳设计,避免过度设计。

2.加强设计沟通:搭建业主、设计、施工三方沟通平台,施工单位提前介入,反馈施工难点;设计人员深入现场,实时答疑解惑,细化设计,减少变更,确保设计深度与施工可行性。

(三)招标阶段规范招标流程

1.严谨编制招标文件:明确商务、技术条款,细化计价方式、支付节点、质量标准;规范评标方法,采用综合评标,兼顾价格、技术、信誉,遏制低价低质投标,保障招标公平公正,为造价管控奠定基础。

2.严格审查投标文件:重点审查不平衡报价,建立报价分析模型,对比各投标单位报价合理性,要求异常高价或低价项澄清说明,防范中标后造价风险。

(四)施工阶段加强施工管控

1.建立物价波动应对机制:合同中约定材料、设备价格调整条款,依据市场波动指数、工程造价信息,设定调价阈值与方法;鼓励采用期货、套期保值工具锁定部分材料价格,降低物价风险。

2.严控工程变更:建立严格变更审批流程,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多方联审,评估变更必要性、造价影响,未经批准严禁擅自变更,对违规变更严肃追责,确保造价稳定。

五、工程造价风险防范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一)信息不对称挑战

1.问题剖析:工程建设各参与方掌握信息不同,设计方了解设计细节,施工方熟悉现场情况,发包方关注投资效益,信息流通不畅、共享不足,导致风险识别片面,防范措施脱节。

应对策略:搭建统一信息平台,整合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涵盖设计图纸、施工进度、造价信息等,各方实时共享;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真实性、不可篡改,打破信息孤岛,协同防控风险。

(二)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1.问题剖析:工程造价风险识别与防范需复合型人才,既懂造价、工程技术,又熟悉法规、合同管理。现有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跨领域知识欠缺,难应对复杂多变风险,影响防控效果。

应对策略:高校优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增加跨学科课程;企业加强在职培训,组织内部研讨、外部进修,鼓励员工考取多领域职业资格,提升专业素养,打造精英团队。

(三)动态管理难度大

1.项目建设周期长,内外部环境多变,如政策法规更新、市场行情波动,风险动态变化。现有风险防范体系多静态,难实时跟踪调整,滞后于风险演变,防控效力大打折扣。

应对策略: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项目环境变化,预测风险走势;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定期更新风险清单、调整防范策略,确保防控精准有效。

六、结论

工程造价风险识别与防范是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凭借科学识别方法、全生命周期防范措施,虽面临信息、人才、动态管理挑战,但借技术赋能、协同创新、人才培育之力可突围。构建严密防范体系,将确保工程造价平稳可控,助力工程建设优质高效完成,推动行业稳健前行。

参考文献

[1] 喻文芳. 工程造价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C]//2024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4:1-3.

[2] 王锋新. 工程造价全过程成本管控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J]. 砖瓦世界,2025(3):205-207. DOI:10.3969/j.issn.1002-9885.2025.03.069.

[3] 齐秀荣. 建筑工程造价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研究[J]. 砖瓦世界,2025(1):139-141. DOI:10.3969/j.issn.1002-9885.2025.0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