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功能及应用

作者

朱凤娇

吉林绿城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引言

全球城市化进程正以每年 1.84% 的速度推进,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路径。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35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需达到 40% 以上。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基础设施",其生态服务价值占城市生态系统总价值的 42.3% (中国林科院,2022)。本文从功能解析、技术应用、案例实证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园林景观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二、园林景观的核心生态功能解析

(一)气候调节的微观机制

植物蒸腾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每公顷阔叶林每日蒸腾水量达 4-5 吨,相当于 500 台家用空调的制冷效果。北京林业大学实验表明,由银杏、国槐、连翘组成的复合群落,其降温增湿效应是单一草坪的 2.3倍。城市通风廊道设计中,50 米宽的林带可使风速提升 30-50% ,有效缓解热岛环流阻滞。

(二)空气净化的多级过滤系统

植物叶片结构形成三级过滤体系:表皮绒毛拦截 PM10 以上颗粒物,气孔吸附 PM2.5,叶表分泌物溶解气态污染物。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悬铃木叶片对 PM2.5 的滞纳量达 8.6μg/cm2 ,是女贞的 1.8 倍。特定植物组合如"雪松 + 海桐+麦冬"对 SO2 的协同去除率可达 76% ,较单一物种提升 40% 。

三、园林景观生态应用的技术体系

(一)生态廊道的多维构建

基于电路理论构建的生态网络,需满足"源地(面积 ⩾50ha )-廊道(宽度 ⩾30m )-节点(间距 ⩽2km )"的空间配置。杭州"三纵三横"生态廊道采用"主廊道( 100m ) + 次廊道( 50m ) + 支廊道( 30m )"三级体系,使动物迁徙成功率从 42% 提升至 78% 。植物配置遵循"先锋种(杨树、柳树)-建群种(栾树、香樟)-特色种(樱花、桂花)"的演替序列。

(二)海绵城市的全要素集成

LID 技术体系包含 12 类典型设施,其中雨水花园的单位面积调蓄容积达 0.3-0.5m3/m2 ,生物滞留池对重金属 cu 的吸附容量达 12.5mg/g 。深圳光明区海绵城市试点采用"绿色屋顶( 30% )+透水铺装( 25% ) + 植草沟( 20% )+ 调蓄池( 25% )"的组合模式,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 55% 提升至 85‰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雨水管网液位实时预警,误报率低于 5% 。

四、国内外典型案例实证分析

(一)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范式创新

新加坡通过《公园与绿道规划(2030)》构建"环状-放射-网格"三级绿道网络,全国绿化覆盖率达 5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22m2. 。滨海湾花园的18 棵超级树(高度 25-50m )集成垂直绿化(覆盖 200 种植物)、太阳能收集(年发电量 1.2 万 kWh )和雨水收集(单株蓄水量 25 吨)功能,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达 ·年。植物冷室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 23-25C/ 80-90%RH )和 CO2 浓度( 400⋅600ppm ),实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室内重建,游客滞留时间延长至 2.3 小时。

(二)德国弗莱堡的可持续实践

弗莱堡 Vauban 社区采用"无车区"设计(机动车限速 10km/h )、太阳能屋顶强制安装(发电量 ⩾3kWp/ 户)和雨水花园系统(调蓄容积 50m3/ha ),使人均碳排放降至 1.5 吨/年(德国平均 4.2 吨)。社区中央公园的生物滞留池采用"砾石层( 30cm ) + 沸石层( 20cm ) +; 种植土层( 40cm )"结构,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达 82% ,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三)中国雄安新区的生态规划

雄安新区规划"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白洋淀治理工程通过清淤(3000 万 m3 )、退耕还湿(1.2 万 ha)和生态补水(年均 3.5 亿m3 ),使水域面积恢复至 360 平方公里,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启动区"十字形"生态廊道宽 300 米,集成透水铺装(透水率 ≥1.5mm/s )、下沉式绿地(滞蓄深度 15cm )和智慧照明(节能率 65% )系统,单位长度生态服务价值达 80 万元/公里,较传统绿道提升 40% 。

五、发展挑战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发展瓶颈

当前生态园林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在空间竞争方面,由于高强度开发,生态用地受到严重挤压,2020 年我国 36 个主要城市的生态用地占比仅为 18.7% ,相较于 2010 年下降了 3.2 个百分点;技术层面存在明显短板,如乡土植物选育周期较长,需 5-8 年,立体绿化荷载控制标准缺失,且智能监测设备误报率较高,达到 15-20% ;成本方面也受到制约,生态型园林的建设成本是传统园林的 1.5-2 倍,后期养护费用还要高出 30‰ ;此外,公众对生态景观的认知存在偏差,审美接受度不足,有 62% 的市民认为“自然式植物配置显得杂乱”。

(二)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推动生态园林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创新举措正全面推进:政策创新上,建立生态用地占补平衡制度,明确 1:1.5 的补偿比例,同时将园林生态价值纳入 GDP 核算体系,试点城市由此实现的增值率达 12-18% ;技术攻关方面,致力于研发多项关键技术,包括容重 ⩽0.6g/cm3 的轻型基质、节水率达 50% 的智能灌溉技术,以及能使生产周期缩短 40% 的植物工厂技术;模式创新领域,积极推广 EPC +( (设计 - 采购 - 施工 + 运营)模式,借助碳汇交易(单价为 30-50 元/吨 CO2 )和生态补偿(通过跨区域转移支付)实现收益反哺;公众参与环节,建立“市民园长”制度,目前全国试点城市已达 87 个,同时大力建设生态教育基地,年均接待量超过 500 万人次。

六、结论与展望未来

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心脏",具备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是城市规划中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在当下城市规划中,它被广泛应用到公园、绿道、社区绿地等各类场景中,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展望未来,园林景观将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以及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方向迈进,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生态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庄瑾. 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用的思考[J].花卉, 2019, (02): 157.

[2]曹伟. 城市规划设计十二讲[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01.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