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中记者编辑的新闻实践创新
杨银燕
开阳县融媒体中心
引言
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传媒形态与内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对新闻记者编辑的新闻实践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从本质而言媒体融合的进程亦是新闻记者适应时代变化、重塑自身角色的过程,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记者编辑的新闻实践创新不仅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还是对新时代媒体发展方向的回应,对媒体融合发展中记者编辑的新闻实践创新路径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体融合发展中记者编辑新闻实践创新的意义
(一)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记者编辑通过移动采编、融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等创新手段能够更快速地响应新闻事件,当热点新闻发生时记者编辑能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或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这种生态极大地缩短了新闻生产周期。同时记者编辑通过多平台传播渠道创新可将新闻报道同步推送至不同媒介终端,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打破传统媒体在传播时空上的限制。
(二)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新闻实践创新促使记者编辑采用多元化的采访方式,大数据分析使记者编辑能够挖掘新闻背后的关联信息,这也使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对新闻表象描述,在大数据赋能下新闻报道能够深入剖析事件的成因、影响,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
(三)优化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记者编辑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创新报道形式能够使平铺直叙的新闻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媒体融合环境中多样化的呈现形式能够更好地适配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需求,如此记者编辑能够提高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媒体融合发展中记者编辑新闻实践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与报道形态的适配难题
媒体融合发展的技术赋能为新闻报道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目前新闻报道存在技术与报道内容融合“两张皮”的现象,技术与报道内容的脱节并非简单的技术使用问题,而是技术与新闻规律深层磨合的障碍。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新兴技术的操作门槛与新闻报道需求存在落差,这种落差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将新兴技术与新闻报道融合中拍摄设备调试就需要一定时间,而突发新闻的黄金报道时间往往只有 1-2 小时,在新闻报道现场记者既要携带摄像设备拍摄现场画面又要操作设备处理素材,技术与新闻报道适配的难题容易导致技术优势难以体现。除此之外,媒体融合发展中技术的呈现形式与新闻报道主题的匹配目前也面临难题,在新闻报道中部分记者会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最后,媒体融合发展中不同平台技术标准的差异也使技术与报道形态存在适配难题,对于同一篇新闻报道电视台播出需要制作 16:9 的视频比例和广电总局的字幕规范,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则需将画面裁剪为 9:16 的竖屏格式,在新闻 APP 中新闻则需适配 H5 交互设计,记者在技术适配的过程中容易层层减损新闻内容,在反复调整中记者增加了工作量,容易逐渐偏离最初的报道意图。
(二)内容创新中的深度与效率失衡
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生产的节奏不断加快,受众对获取信息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新闻记者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难以兼顾新闻内容的深度,这也导致新闻深度与效率之间失衡的问题愈发明显,给新闻质量带来了诸多隐患。在融媒体环境中多数记者都秉持着“首发即胜利”的理念,秒发、抢发成为各媒体平台竞争的常态,高强度的传播压力直接传导到记者的采写环节。多数记者为了在各平台中占据先机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原本应该严谨细致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在传播时效性压力下被大幅简化。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简化使记者深度挖掘新闻的过程被严重压缩,有深度的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对新闻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但在效率至上的压力下记者普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这些工作,为了按时发布新闻多数记者只能简单摘抄素材中的部分内容再结合一些表面现象进行分析,如此记者便无法深入探讨新闻背后的深层内涵,这样的报道导致新闻只能停留在信息传递的表层,缺乏报道深度。最后,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报道形式创新凌驾于内容价值之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融媒体时代“流量为王”的导向下一些媒体将形式创新作为吸引受众的主要手段,媒体在报道中过分追求新闻外在形式的新颖而忽略了内容本身的新闻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的传播效果也只是昙花一现。
(三)跨平台传播中的适配难题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报道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来扩大覆盖面,然而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用户群体、内容呈现特点等各不相同,记者在跨平台传播过程中很难在保持新闻核心价值一致性的同时兼顾各平台的特点。融媒体环境下不同平台的传播机制对新闻报道形态的改造存在明显的局限,如时政新闻报道的整体调性普遍较为严肃、专业,但这类新闻在短视频平台中传播时往往需要进行短平快、强吸引的改造来适配平台,记者通过改造固然能够使新闻满足平台传播机制,但用户在短视频平台观看“短平快”改造后的新闻后容易无法理解新闻内涵。同时,在跨平台传播中平台的传播机制也会影响记者的报道导向。如今大多数媒体平台都采用推荐算法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这种个性化推送在提高用户粘性的同时也容易导致新闻报道视角的片面化,这也使目前网络中“信息茧房”效应产生的缘由,长期下来使用媒体平台的用户接收到的都是“标签化”内容,记者在跨平台传播中难以保障新闻在各个平台传播取得的效果。
三、媒体融合发展中记者编辑新闻实践创新的路径
(一)深化技术赋能,构建智能化新闻生产体系
深化技术赋能、构建智能化新闻生产体系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业态升级的核心引擎,记者编辑需要在新闻生产全流程中嵌入技术应用场景。在采集新闻线索时记者编辑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采集社交媒体、政务平台、新媒体平台等渠道的数据,记者编辑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数据分析工具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情感倾向分析、提取关键词、挖掘关联性,通过挖掘与分析记者编辑可快速锁定值得跟进的新闻主题。在采访环节,记者编辑通过远程视频连线、超高清传输、多机位切换、虚拟背景合成等功能能够打破空间限制,记者编辑足不出户即可与不同地区的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针对难以抵达的新闻现场记者编辑还可通过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采集素材。在编辑环节记者编辑应构建人机协同的机制,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编辑可利用智能写作工具提高新闻生产效率,记者只需将大量历史新闻报道传输至智能写作工具模型中进行训练,在写作工具模型训练成熟后记者编辑只需设定好模板、写作要求后写作工具即可自动生成新闻稿件,如此记者编辑能够从简单采写工作中解放,将更多精力用在内容打磨上。在审核环节,记者编辑同样可基于人工智能打造智能审核模式,智能审核可结合语义分析、图像识别模型等技术对新闻内容的全要素进行检验,如此记者编辑同样能够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新闻生产环节中。
(二)创新内容生产模式,打造融合化新闻产品矩阵
创新内容生产模式、打造融合化新闻产品矩阵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核心环节,新闻产品矩阵本质是打破媒介壁垒,构建内容为核、多态呈现、全域传播的新闻生产新生态。记者编辑需要重构理念、再造流程,以此用新闻产品矩阵为新闻生产和传播赋能。融合后新闻产品矩阵的理念为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分发,该理念并非简单将各类融媒体技术叠加,记者编辑应建立以“中央厨房”式的生产体系,在该体系中前端记者主要负责全媒体素材的采集、文字初稿撰写等工作,前端记者将采集的原始素材通过移动端回传至“中央厨房”后端,这些素材经过处理后即可成为可供媒体各生产环节调用的原材料。记者编辑在素材库即可获取素材并针对不同媒介平台的传播特点进行加工,记者编辑需要根据平台特点选择加工模式,如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以碎片化浏览为主,因此记者编辑加工的适配新闻产品需遵循短视频的“黄金 3 秒法则”,在短视频开篇记者编辑应呈现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内容,以此吸引用户注意力。在社交媒体平台记者编辑加工应则侧重社交属性与话题延展性,在新闻标题中记者编辑就可设计互动性词汇,如“你怎么看?”“背后原因是……”等。客户端作为媒体自主可控的“主阵地”则需要承担孵化精品内容的功能,记者编辑在加工自有平台内容时需要注意内容深度与内容创新,如此记者编辑能够通过融合后新闻产品矩阵提高新闻传播效能。
(三)优化传播策略,构建多渠道协同传播网络
构建多渠道协同传播网络是在媒体融合下提升新闻传播效能的关键,记者编辑在打破单一渠道局限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渠道间的有机联动、优势互补,如此记者编辑能够形成全域覆盖、精准触达、协同增效的传播格局,优质新闻内容能够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抵达合适的受众。构建多渠道协同传播矩阵需要记者编辑科学定位并加强整合各类传播渠道,自有平台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载体,记者编辑应重点打造“客户端+官方网站”的一体化阵地。在自有客户端记者编辑应强化阅读与用户服务功能,客户端首页可采用个性化首页与垂直频道结合架构,该架构可根据用户注册信息与行为标签进行“千人千面”的内容推送。官方网站除发布完整报道外还需建立完善的内容检索系统,记者编辑可在官方网站中开设“新闻背后”专栏,该专栏可重点披露新闻报道的考证过程,增强媒体公信力。除此之外,记者编辑应整合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等主流新媒体平台,针对同一新闻内容记者编辑应在不同平台进行同步传播,如此记者编辑能够将新闻覆盖到各个平台的用户,通过多渠道传播提升新闻传播效能。
(四)提升跨域协作能力,构建协同化新闻生产网络
在融媒体环境下记者需打破传统一人跟进全流程的单兵作战模式,记者应以开放姿态搭建跨领域协作的网络,在跨领域协作的网络中记者精准匹配资源能够推进新闻实践的多方面创新。在跨媒体协作中记者需建立互补型的协作机制,不同类型媒体的记者各有专长,如此记者能够确保自身专业能力嵌入报道的关键节点。如记者在城市内核污染治理的相关报道中,记者可先与摄影记者共同进行了多次现场踏勘,在前期勘探中记者可确定污染最严重的河段并标记适合拍摄的时间,中期拍摄记者可针对河道治理前后对比来逐一核对前期照片的拍摄位置,确保新照片在同一角度、同一时间下拍摄,后期拍摄中记者可模拟读者视角筛选出河道治理前后最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组合。同时,记者还可与擅长数据分析的记者进行合作来共同梳理河道治理的相关数据,记者可通过河道 COD 值变化、河道主要污染物种类等指标变化让数据位新闻增添色彩。针对短视频平台记者可与新媒体记者共同拆解新闻报道的叙事框架并从中提炼出核心内容,每个核心内容记者可在短视频中用镜头语言呈现,如此记者能够通过跨域写作生产立体化的新闻报道。
(五)培育用户思维,打造个性化新闻服务模式
在融媒体时代记者需彻底打破“我写你看”的传统传播惯性,记者应将用户需求作为新闻生产的重要导向,如此记者能够打造个性化的新闻服务模式,促进新闻生产与传播提质增效。在筛选信息的环节记者要推进平台画像与内容调性的精准匹配,由于不同媒体平台的用户群体有着不同特点,记者在创作中需要将新闻转化为适配各平台的表达形态。在政务类 APP、新闻 APP 等平台中用户多为关注时政类新闻的人群,这类人群对新闻的需求更倾向于完整准确、深度解读,记者在该类平台创作中需要在解读新闻过程中嵌入具体案例和数据,使新闻内容能够更全面的满足平台用户需求。对于年轻用户群体聚集的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记者需要构建轻量化、场景化的新闻内容,记者在创作中需要从新闻中提炼出与用户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在新闻表达时记者可使用网络热门词语、生活化表达进行新闻叙事。比如记者在解读医保新政策时可使用“每月少喝 2 杯奶茶,医保账户多存一笔钱”“刚工作的小王:每月交 300 元医保,能报哪些病?”等与年轻群体相关度高的叙事风格进行表达,如此记者也能使新闻传播效果进一步提升。
(六)强化专业素养,筑牢规范化新闻创新底线
在媒体融合的新闻创新实践中技术的便利性与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要求记者以专业素养为根基,记者的专业素养应贯穿于新闻采、写、编、发全流程,这种专业素养体现在作者在追求创新时的自我约束能力。记者在应用技术创新新闻生产时需要根据场景审视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如使用无人机航拍记录新闻素材时记者需要提前核查拍摄区域的属性,若拍摄过程中涉及到居民区记者应尽量避开窗户等私密空间。在使用大数据分析时记者应对数据来源、采集方式、分析结论进行验证,记者应避免使用来源不明、存在争议、含糊其辞等类型的数据,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记者应避免侵犯个人隐私,在基于数据分析结论时记者应反复推敲结论是否合理、依据是否充足、结果是否有说服力。在内容创新中记者要锤炼自身的专业判断力,面对标题党、情绪化表达等短期提升点击量的手段记者需要需坚守底线,避免追求流量的思想影响新闻价值。最后,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保持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如在自然灾难报道中记者不宜过度追问受灾者的痛苦细节,在弱势群体报道中记者也不宜刻意暴露被采访人的困境以博取同情,只有不“消费苦难”记者编辑的新闻创新才能始终保持人文温度,彰显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底色。
结束语
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记者编辑是媒体转型的关键角色,记者编辑的新闻实践创新关乎媒体的竞争力、影响力。记者编辑应准确把握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精准认识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在新闻实践创新中记者编辑应从理念创新入手,通过建立融媒体思维记者编辑能够以科学、有效的路径进行创新实践,为新闻媒体高质量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薛守志.传统媒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