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唐明均
身份证号码:510521198907015899
引言
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以耕地、建设用地为主,与社会经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息息相关,是可持续战略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重要自然资源。尽管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加之土地资源保护意识薄弱,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土地资源呈现出紧缺、利用率低效等情况,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_系列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调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承载。
1 土地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赖于科学管理体系的支持,这项工程整合了政策调控与空间治理双重功能,融合了用途管控及生态修复技术。这项工程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的总体框架开展,旨在平衡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构建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动态模型。在当代实践中,土地资源管理策略既延续了耕地保护与集约用地的双轨制传统,又深度对接了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与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其目标覆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的完善,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资产化流转机制的创新,城乡土地制度的革新等关键领域,并呈现出多层级嵌套、全周期管理、预判性干预等特征。
2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存在的困境
2.1 缺乏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首先,一些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综合性。许多地方的规划主要关注眼前的需求和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的考虑。这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短期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分配。例如,一些地方可能在短期内大规模建设房地产项目,以获取快速的经济回报,而忽视了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导致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问题。其次,土地利用规划缺乏综合性考虑。一些地方将土地规划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规划,但缺乏协调和整合。这导致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平。例如,城市的商业区可能过于集中,而居住区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不足,导致了居民生活的不便和城市的不均衡发展。
2.2 规划不够合理,建设不够规范
建设是一项持久且复杂的工作,土地规划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规划的合理性尤为重要。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提出初期有效助推了经济增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却引发了土地资源的碎片化与浪费问题,给农业机械化生产造成了障碍,难以有效提升农业的效益和产量。同时,该规划在风险抵御上也存在短板,易引发农户间的冲突及盲目跟风种植问题,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土地利用和建设方面,土地流转乱象丛生,利用效率低。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加之已有的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使得土地建设缺乏制度上的规范保障,土地纠纷频发。这不仅加剧了耕地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严重阻碍了土地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还破坏了农民群体的团结,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2.3 土地生态功能退化
土地生态功能退化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削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过程中,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自然土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森林、湿地等生态敏感区逐渐消失,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大幅减弱。其次,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化带来的土地污染和土壤侵蚀现象十分突出,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显著削弱。此外,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和不合理使用加剧了水资源污染,进一步影响了土地的生态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使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土地生态功能的退化还表现为绿地和开放空间的减少,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被过度分割,造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丧失,从而削弱了其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
3 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果的有效建议
3.1 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首先,应该严格审批土地开发和利用的相关文书和合同。在土地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各项文书和合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时可能存在漏洞或不合理之处。通过加强审批和监督,可以确保这些文书和合同符合法规和标准,防止资源的滥用和浪费。其次,需要严格审查用地类型的划分。不合理的用地类型划分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当利用。在城乡规划中,应该仔细考虑各个用地类型的功能和需求,确保它们与城市的发展和资源保护目标相符。只有进行合理的用地类型划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最后,需要制止不符合规定的开发行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开发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以维护资源环境的合法权益,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2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科学规划土地
土地资源政策的制定应保障农民生活的稳定,这要求强化耕地保护,并重视工作的规范化执行。加强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能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生态,促使农村土地利用体系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制订规划时不仅需要优化用地结构,利用科学的种植结构和轮作休耕制度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严格限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防止非法侵占耕地资源,还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土地多元化开发和集约化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 设立土地生态红线制度,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设立土地生态红线制度是确保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应当尽快推进生态红线的划定与管理。政府须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明确生态红线的具体范围,将重要的森林、湿地、河流源头和保护区纳入红线范围,并严格限制这些区域的开发活动。建立红线制度后,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和执法,确保生态红线不被随意突破。同时,应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协同合作,在生态红线区域内开展可持续的生态产业项目,如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通过建立常态化的生态监测和评估机制,确保生态修复工程取得长期成效,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生态保护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完善管理体制、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土地复垦和整治、加强土地监管和执法等措施,能够构建完善的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彭二楼.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和资源环境[J].陶瓷,2022(9):191-193.
[2]李雪梅,周文华.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规划研究——评《城市土地开发与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2):220.
[3]张华.新形势下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和解决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2,(1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