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

作者

聂立

身份证号码:410521199504064013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和社会发展的基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还极大地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旨在探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一门涉及多种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技术,其主要通过将电力电子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衡量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融合了强电与弱电技术的优势,在应用时能够实现高效的系统集成和结构优化。该技术主要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控制,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在于其能够通过对电力电子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和利用,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电力自动化关键技术

2.1 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能针对发电机组、变压器等核心设备进行建模,融合多源实时运行数据构建设备状态运行参数。如大型水电站的工程团队依托数字孪生平台建立水轮机数字镜像,集成机组振动监测、应力应变分析等数据构建叶片疲劳损伤模型。该模型刻画复杂水力载荷作用下叶片的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精准判断水轮机的剩余寿命。工程团规基于寿命预测结果对检修策略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将计划检修周期与机组实际状态相匹配,避免了过度检修与欠检修问题。

2.2 人工智能算法应用

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领域,无人机搭载的智能图像识别系统以卷积神经网络为技术内核,构建了绝缘子缺陷检测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该系统能精准识别绝缘子表面产生的裂纹、电弧灼伤等早期缺陷。配电网络故障恢复环节,人工智能算法以实时电网拓扑、负荷分布与故障信息为输入点,强化学习智能体与电网环境的交互迭代,在故障发生的 0.3 秒内完成拓扑结构优化决策,生成最佳的供电恢复路径。

2.35G 通信技术融合

在配电网差动保护领域,5G 技术与合并单元采样技术深度融合,利用5G 网络的低时延传输特征使故障的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的精度,故障隔离响应时间被压缩至 50 毫秒以内,降低了故障对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持续时间。

3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

3.1 发电环节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发电环节,电气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发电设备的控制与管理。以火力发电为例,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核心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通过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的温度、压力、转速等关键参数,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系统根据预设的控制模型和算法,自动调节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发电过程稳定高效。在水力发电中,自动化技术实现了水轮机的自动调速、发电功率的自动调节以及水库水位的自动控制,提高水能利用率。对于新能源发电,实现最大功率跟踪,提高发电效率,同时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保障电力的稳定输出。

3.2 输电与配电环节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输电环节,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用于输电线路的监测与保护。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获取输电线路的电流、电压、温度、覆冰等参数,及时发现线路异常情况,如线路过载、短路故障、设备老化等,并自动启动保护装置,隔离故障区域,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同时,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对输电系统的优化调度,根据不同区域的电力需求和电网运行状态,合理分配电力资源,降低输电损耗。在配电环节,自动化技术实现了配电网的智能化管理,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与隔离,缩短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

3.3 电力系统调度与监控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电力系统调度与监控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此发挥着核心作用。自动化调度系统通过采集电力系统各节点的运行数据,包括发电厂出力、变电站电压、线路潮流等,利用先进的分析算法和数学模型,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评估和预测。根据评估结果,调度系统自动制定最优的调度方案,合理安排发电计划、调整电网运行方式,确保电力系统在安全、经济的状态下运行。同时,自动化监控系统对电力设备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实时监控,为运维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快速响应和有效控制。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

4.1 系统设备的高效可靠

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设备的性能。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设备性能将得到大幅提升。这一方面表现在设备的高效性上。未来的电力设备将更加注重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减少能量损耗,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设备的可靠性也将显著提升。随着新材料和先进制造工艺的发展,未来电力设备的耐用性和抗故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4.2 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

电力企业和教育机构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电力系统日益复杂的自动化控制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未来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融合教育。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因此,未来的教育体系需要打破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企业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技术支持方面,未来的电力系统将更加依赖智能化的技术支持体系。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将更加高效。

4.3 自动化设备的实时控制

自动化设备的实时控制是未来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设备将能够实现更加精确的实时控制,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未来,自动化设备的实时控制还将进一步扩展到分布式能源管理和微电网控制中。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自动化设备的实时控制将帮助电力系统更好地应对分布式能源接入带来的挑战,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靠调度。

结束语

电力自动化技术驱动电力工程领域迈向互联与智能决策深度融合的新型发展阶段,技术人员使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电力工程。借助 5G 通信技术的高带宽、低时延特性,实现电力工程的信息交互,为电力系统注入核心动能。

参考文献

[1]刘志学.探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J].时代汽车,2022,(11):19-20.

[2]孙海涛.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进展,2024(1):90-92.

[3]陈菲菲.电气自动化在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24,(07):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