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及保障措施

作者

唐宝玉

身份证号码:410922198610120318

引言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调节城市微气候、优化空气质量、塑造城市景观风貌以及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舒适度等方面,有着独特且重要的价值。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社会各界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规模与数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基于此,对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展开深入探究,并构建科学规范的保障体系,对于推动园林绿化工程高质量发展、确保项目建设平稳有序进行,具有较为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园林绿化施工关键技术

1.1 场地整理技术

1.1.1 场地清理与平整

施工前期可对场地内现存障碍物,诸如建筑物残余、废弃设施以及丛生杂草等进行系统性处理,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针对地势起伏相对明显的区域,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平整作业,使场地坡度尽可能契合设计规划,从而保障排水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平整过程中,建议着重关注场地内原生植被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既有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1.1.2 地形塑造

地形塑造作为园林绿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地形规划有助于提升绿化景观的空间层次感与立体感。可依照设计图纸相关要求,灵活运用机械辅助或人工操作等方式开展地形塑造工作。在塑造过程中,需对地形高程、坡度走向以及曲线形态予以细致把控,力求呈现自然流畅的地形效果。与此同时,排水设施的布局规划也应同步推进,以此规避场地积水问题的发生。

1.2 植物种植技术

1.2.1 乔木种植

在乔木种植前,建议依据苗木规格审慎考量种植坑的尺寸与深度。通常情况下,种植坑直径和深度若能比苗木根系土球多出 30-50 厘米,或许更有利于根系获得充裕的生长空间。种植坑底部可酌情施入适量基肥,并铺垫一层疏松土壤。将苗木轻置于种植坑中央后,可细致调整其垂直度与朝向,随后分层填土并适度夯实,力求使根系与土壤紧密贴合。种植工序完成后,于苗木周边围筑环形土埂以便灌溉,首次浇水应确保浇足浇透,即所谓的“定根水”,后续可依据土壤湿度状况灵活安排浇水频次。

1.2.2 灌木种植

灌木种植流程与乔木种植存在一定相似性,不过种植坑的规格可结合灌木实际大小予以适度调整。在种植过程中,苗木间距与排列布局值得着重关注,尽量使其契合设计预期的景观效果。对于丛生灌木,宜尽可能保留其自然生长形态,避免不必要的过度修剪。种植完毕后,同样需浇足定根水,并采取恰当的支撑固定措施,减少苗木倒伏的可能性。

1.3 养护管理技术

1.3.1 浇水与排水

植物种植后,宜根据其生长习性与土壤墒情,适度进行水分管理,使土壤维持在适宜湿度,避免积水。在炎炎夏日,可适当增加灌溉频次,建议于清晨或傍晚时分实施,以此减少高温时段浇灌对植物根系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冬季则需酌情控制浇水量,防范冻害发生。对于地势低洼易积水区域,可考虑通过开挖排水沟、设置排水井等方式,为植物根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1.3.2 施肥

科学施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养分保障。可结合植物生长周期与土壤肥力状况,审慎选择肥料类型并合理确定施肥量。通常情况下,春秋两季植物生长较为旺盛,可适量增施氮肥、磷肥、钾肥等复合肥料;夏冬季节,植物生长速度减缓,可视具体情况减少施肥量或暂停施肥。施肥方法多样,如沟施、穴施、叶面喷施等,施肥后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提升肥料利用率。

1.3.3 修剪

修剪作业不仅能够优化植物形态,还能促进其健康生长,提升景观观赏效果。不同植物的修剪时机与手法存在差异,乔木一般可在冬季休眠期开展修剪工作,去除枯枝、病枝、过密枝以及徒长枝;灌木的修剪可依据其生长态势与景观设计

需求,定期进行塑形;草坪也需适时修剪,控制其高度,促进分蘖。修剪过程中,确保工具锋利,修剪完成后,宜对伤口进行妥善处理,涂抹防腐药剂,降低病虫害入侵风险。

2 园林绿化施工保障措施

2.1 质量保障措施

2.1.1 构建质量管理体系

建议组建专业的质量管理团队,梳理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制定细致的质量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针对施工全流程,涵盖前期筹备、材料采购、施工实施以及后期养护等阶段,可考虑建立质量检查与验收机制,使施工成果契合设计预期与行业标准。

2.1.2 优化材料质量管控

对于植物、土壤、肥料、农药等施工材料,宜加强质量把控。在材料进场时进行严格核验,审慎选择合作供应商,优先考虑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企业,并在供货合同中详细明确质量标准与验收细则,确保不合规材料不投入使用。

2.2 安全保障措施

2.2.1 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

可考虑在施工人员上岗前开展系统性安全教育,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培训内容可涵盖安全操作规程、现场安全要点及应急处理方法等。针对起重机械操作、电工等特种作业岗位,建议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操作规范性。

2.2.2 完善安全防护体系

施工现场可设置清晰醒目的安全标识,科学划分危险区域,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防护栏、安全网等。同时,引导施工人员规范佩戴安全帽、安全带、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对于高空作业、机械操作等高风险环节,可制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为作业安全提供更周全的保障。

2.3 生态保障措施

2.3.1 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原有植被、古树名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合理规划施工路线和施工区域,避免过度占用土地和破坏地表植被。

2.3.2 减少施工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音、废水、废弃物等污染。施工现场要设置围挡,对裸露土地进行覆盖;运输车辆要加盖篷布,防止扬尘和物料洒落;施工废水要经处理后再排放;建筑废弃物要分类回收处理,可利用的进行资源化利用,不可利用的按规定进行处置。

2.3.3 推广生态施工技术

采用生态友好型的施工技术和材料,如使用环保型肥料、农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减少水资源浪费。在地形塑造、植物配置等方面遵循生态学原理,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提高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

结束语

园林绿化施工技术作为影响绿化工程品质与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贯穿于施工前期筹备、场地优化处理、植物栽植以及养护管理等多个流程,各环节均对应着相应的技术规范。当优质施工技术与合理保障措施相互配合,方能有效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质量,塑造兼具生态价值与观赏美感的绿化空间,为城市居民带来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展望未来,园林绿化施工可进一步探索新技术的引入与革新,优化保障体系,以契合时代发展对园林绿化工程提出的新期望,推动行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李华.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技术保障措施研究[J].园林科技,2023,41(2):45-50.

[2] 张伟,刘芳.现代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J].绿色科技,2022,18(4):78-82.

[3] 陈静,赵强.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技术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园林,2021,37(5):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