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班有歌声活动的美育价值重构

作者

张锦芳

江苏省常州经开区冯仲云小学

引言:班班有歌声活动作为一项旨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校园美育活动,在我国各中小学广泛开展。然而,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形式,导致活动流于表面,难以达到预期的美育效果。本文将,探讨班班有歌声活动的美育价值重构。

一、班班有歌声比赛现状分析

集体性的音乐活动能够突出学生的唱歌表现才能,也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依照教学音乐大纲,音乐是人们用来反映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人们的精神活动是音乐的一种组成部分。而成功的音乐教育不止停留在课堂和教学的环境中,在现实实践活动中参加积极参加社会的音乐文化生活,参与学校团体活动,这些都能提升学生实践和合作的能力。我们班级一级合唱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些许不足,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究和优化,逐步朝着从学生发展出发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各项能力这一目标前进。

其实,指挥班级全体同学合唱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每个学生的演唱水平不同,经常音准存在问题,所以如果要代表班级去参加比赛,在音乐技巧、音准、发音以及风貌方面都要有一定要求。队形的排列和舞台表演都要反复练习,以往每次进行这样的动作练习,尽管学生有了进步,但他们就是不积极。

二、班班有歌声活动形式主义倾向的表现

(一)重形式轻内容

部分学校班级歌曲演唱活动只着眼于形式效果和舞台效果,并不注重挖掘歌曲真正内涵和学生的情感。为了营造舞台效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舞台效果、服装道具方面的准备,却不培养学生认真体会歌曲表达的情绪、情感、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等。比如,选歌方面只是为了节奏感强、旋律感好,而不是歌曲是否能触动学生内心,是否能让学生产生生活感触和情感共鸣。这样就变成了学生被动演唱,没有注意自己对歌曲理解不到位、感触不深、不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唱歌之中,唱歌技巧十分到位,歌唱姿势十分端正。学生渐渐对此类活动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并不从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精神和艺术层面的愉悦感提升中获得快乐。

(二)重结果轻过程

过于重视赛果成绩及获奖,忽视了学生比赛过程中的发展与经验获得。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最后的比赛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训练过程的表现、努力及一步步提高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音准掌握不够、速度跟不上等情形,教师也许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训练,也没有在训练中去纠正,反而只关注了最后的比赛成绩。例如教师用大强度的训练来实现比赛成绩的突破,即让学生反复地只学一首歌做一种舞。枯燥的学习和重复的练习为学生带来的只有精神上的压力,会让学生产生远离音乐本身的厌倦与情趣。同时,学校活动过程中学生基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才能与想法,学生没有施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只是按老师要求行动。

竞赛结束以后,有的获奖班级只能获得较为简单和短暂的总结与批评,而没有针对班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时的默默耕耘和坚强意志,此种情形下学生会被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重视,由此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而产生厌赛情绪,这样的目的性较强而以成果为依归的活动方式与“要求每个班都上歌”这一本旨旨在锻炼学生音乐素养以及形成班级团结、增强团队精神的作用相违背,更发挥不出其美感的教化作用。

(三)重教师主导轻学生参与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够,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班级歌唱活动中的选曲、编排训练方案、活动设计等都由教师完成。一般老师会根据自身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各项程序,很少听取学生的想法或建议,如教师直接选定参赛歌曲,不顾学生对歌曲的喜爱及是否熟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会指出每个孩子对音准、站姿及表情等的要求,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规范做,让学生无条件照搬照抄。

这种过度的教师主导,使得学生们积极探索的热情和兴趣被压制住了。而这些学生则只是单纯按照老师的指示去行事,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整个活动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那么也很难对其采取全力以赴的态度。同时,由于学生们的独特见解,又或者是创意思维未有得到表达的机会,更或者没有得到实施,其创造性的发挥也会受到很大制约。如果长期维持下去的话,便会逐渐降低他们的兴趣及参与热情,使其活动的生命力和价值也会逐步消减,进而难以起到良好的音乐知识或综合性的技能教育提升作用。

三、班班有歌声活动美育价值重构的路径

(一)改进活动模式,陶冶学生的乐群性格

针对现状,音乐教师班主任等积极商议,找对策,进行了探索。“班班有歌声”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不同之一:由教师决定歌曲,变更为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歌曲自己决定演唱什么曲目,这在整个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性以及对活动的浓厚兴趣;师生共同参与,发表些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建议,让整个活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这既提高学生们表现欲又更深入地参与活动。

不同之二:同学自荐当指挥。先自己提出或由其他同学提议,然后亲自上前指挥展示才艺。大家协商推荐,每人都有发言权,同学们民主协调。

不同之三:增设“小指挥培训班”,让学生由有经验的音乐老师来进行课程教授。学生们都十分积极踊跃,这便培养了一些素质过硬的小指挥员,他们对于提高全体的歌唱水平贡献突出。

不同之四:学生自己设计动作。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曲子排练是很流畅的,他们专心致志,感到高兴。他们从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得非常用心。这些原来学过舞蹈的同学编动作,大家共同出点子,动作设计也合乎他们的年龄段,轻快、有情趣。

不同之五:学生邀请家长加入班级活动中。每一届班委都不遗余力、不计较报酬地邀请家长走进班级活动。从唱腔到节奏感,从形体到道具表演,从服装到化妆,从走台到亮相,参与其中。他们还能看到自己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也能看到其他孩子表现得很不错。

如一年级的新小学生们刚走进小学大门的时候,就掌握用美妙歌声来演唱这是对他们的一个巨大挑战。但新小学生们具有勇气和信心使得他们无所畏惧,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起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像他们在唱《小青蛙》一样:有些同学作为小青蛙,有些同学作为荷叶,还会在一起修正自己的动作和互相提出意见,呈现的团队精神意识,虽然他们的声音还稚嫩和生涩,但是他们的表演是充满童趣和魅力的,一点也不比高年级的学生逊色。

(二)情感共鸣

通过歌曲演唱,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选择音乐作品我们首先要选择那些具有较深刻情感内涵的、可以打动学生共同心声的音乐。如我们选择的《歌唱祖国》,节奏激昂的音乐、歌颂祖国强大的歌词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我们的祖国是如何强盛、如何富饶,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全班学生一起唱起这首歌曲,每一个音符都传递着对国家深沉的爱,每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染,燃起自己的民族情感。例如,《团结就是力量》是一支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旋律简练的歌曲,它传递的团结合作精神能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影响力。在学校大型集体表演中,每一个同学都是集体的一部分,在全体同学同声合唱这一歌曲时,我们就知道只有团结一心我们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从而增强集体责任感、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意识。

为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我们可以在歌曲吟唱之前让学生了解歌曲历史背景与故事,比如《黄河大合唱》,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族之痛与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的顽强意志。学生在了解了相关历史背景与故事内容后,再来吟唱这首歌,他们会更能融入歌曲中的愤怒与激情等多种情绪之中,使用音乐的形式穿越历史,和祖辈相融,让自身内心之情能融入歌曲之中。

(三)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流露情感,增加学生情感表现的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风格、情感自主设计演唱方式和演唱动作。比如,对于一支欢快的乐曲,学生可用灵动的手部动作、灿烂的微笑来表现其欢快情绪;对于一支忧郁的乐曲,学生可用柔和的眼神、缓和的形体来表现作品中浓厚的情感。此外,还应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权利,让学生敢于充分发挥主观想象思维、大胆发挥创造性来把自身的音乐认识和感受演唱呈现出来。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互动,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对乐曲的独特看法和感受。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聆听别人的看法,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送别》这首乐曲时,学生可以把自己有关离别情景的回忆和感受说出来,这样既可以增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可教学生如何用语言和情感表现自己心中的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

还可以在学校开展一系列有关曲调的活动,如填词比赛、曲目讲故事等活动。能够让同学们更加透彻地了解乐曲背后蕴藏的故事内容,培养创新想象的能力,加强情绪表达能力。在填词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感受,创作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字表达,以音符的形式表达心声。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在班歌唱歌时真的学会表达感情,由原来的机械性歌唱变为积极的情感抒发,达成从外到内的教育过渡,充分发挥活动的美育育人作用。

(四)情感疏导

借助音乐艺术的力量帮助学生排解内心愁闷,缓解压力,以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学校开展的“有声有色在校园——每个班级都有歌声”活动期间,学生通过吟唱表达压抑、沮丧之情。比如,针对压力过大、学习负担过重的学生,播放一些悠扬、悦耳动听的乐曲,比如《故乡的原风景》,让学生能在音乐中进行心灵放松,忘却学习的烦恼,摆脱学习中的郁闷与焦虑。学生在唱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融入音乐中去,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把学生的忧愁与苦闷全部倒腾出来。针对生活中陷入困境、沮丧失意的学生,放一首带有鼓舞性、鼓励性的音乐,比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来鼓舞、激励他们。在学生伴随着富有激情的歌唱:“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时,他们从心底会泛出一股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让他们明白失败只是暂时的,只有不断努力才会有更好的人生。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乐谱表达出那些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心情,有的同学也许比较内向,不太能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但是他们唱歌的时候,就会在毫无抑制的情况下将感情融进歌曲当中。教师可安排一些小型的音乐交流会,让学生从歌曲中挑选出最能表达此时此刻心情的一首歌去演唱,并在演出后简单地解释一下为何要选择这首歌去演绎自己。这样他们既能将自己的情绪通过音乐宣泄出去,还能够在同伴及教师的反馈当中学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以悦助情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上海教育局领导杨振峰:“学校管理核心是专业化的教师培养,这就是教育家的品质,没有专业的个人特质和独特的教育观念,就塑造不出乐于学习的、创造型的学生。”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其施教方法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特色教学,还可以从其他领域的学习技巧中得到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歌唱活动,喜欢集体歌唱活动的体验。但是现行教材中的合唱歌曲往往内容较杂散、分散而不同在一个单元中,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能发挥自己特长为其添加合适的伴奏和伴唱部分,了解和声的奥秘。比如在教唱《捉迷藏》时,在发声练习时,加入我改编的 8 小节的模仿声音发声练习。当课下时,用我的嗓音唱出低声部的旋律,由学生演唱高声部,以使学生能够更加领略和声的韵味。然后将全体同学分为两个组分别进行二声部练习,以增强学生们实践操作过程中对和声的认知。通过教师编配简单低声部的方式练习合唱,学生们乐此不疲,积极性高,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班级合唱的教学,也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结束语

班班有歌声活动作为一项校园美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从形式主义转向情感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深化歌曲内涵、关注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参与等方式,让班班有歌声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第一次参加合唱比赛. 刘诗语.红蜻蜓,2025(Z3)

[2] “红领巾爱祖国”合唱比赛的策划与组织. 周群芬.少先队活动,2025(01)

[3] 合唱比赛训练课上的突发事件. 崔海瑛.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S2)

[4] 合唱的感受. 余思尧.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