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郑州文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策略
张雯涵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450000
前言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之下,文旅融合已然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传统文化场所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起集文化传承、教育普及、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当前文化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理论基础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理论体系融合了文旅发展理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以及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理论,为传统文化场所现代化转型提供科学指导。文旅融合理论强调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协同增长。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注重服务内容多元化、方式创新化以及对象精准化,为构建满足现代公众多样化需求的文化空间奠定理论基础。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理论倡导在坚持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功能置换、业态创新等方式赋予历史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
2 郑州文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现状
2.1 空间功能结构单一
当前,郑州文庙主要承担着静态文物展示与传统仪式传承的功能,在现代化文化服务设施的配置以及多元化功能的整合方面尚显薄弱,现有空间功能呈现出单一化。现有的展陈方式中,互动体验设施相对匮乏,数字化展示手段运用尚显不足,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差异化文化需求。在文庙的教育功能方面,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播,深层次文化体验项目的设计质量不高。同时,郑州文庙与周边文化旅游资源的联动性较弱,尚未形成综合性文化空间格局。
2.2 公众需求与服务供给错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庙的文化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与体验化倾向。游客既希望能深入探究儒家文化的内涵,又期待能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服务,同时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方式有着强烈偏好。然而郑州文庙现有的服务供给大多还停留在基础参观层面,深度文化体验项目、创新教育研学活动以及特色文创产品开发相对匮乏,服务内容与形式略显传统,数字化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公众文化需求与文庙实际服务供给出现明显落差,进而制约了其文化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2.3 文旅融合障碍重重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郑州文庙面临着体制机制、资源配置、人才建设等多重障碍。一方面,文庙管理体制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市场化运营机制尚未健全,社会资本参与度相对较低,发展活力的释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文庙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滞后的状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文化创意策划能力、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此外文庙同与周边景区、文化设施缺乏有效的协调联动,尚未形成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整体合力。
3 郑州文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策略
3.1 重构空间功能
构建以国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多元功能融合发展的空间体系。一方面,通过对文化展示区、教育体验区、休闲互动区、文创展销区进行规划布局,打造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服务功能的有机体。另一方面借力沉浸式展陈技术、虚拟现实设备、智能交互装置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营造多感官文化体验环境,提升文化传播吸引力。此外,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多层次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设计差异化的文化体验项目,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
3.2 升级智慧化服务
建设集成化智慧文庙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文庙可以协同专业团队,整合将线上与线下的文化资源进行,构建覆盖预约购票、智能导览、文化学习、互动体验的全链条数字化服务体系;开发文庙专属的移动应用程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推荐、精准化内容推送、智能化运营管理,以此提升游客体验。同时,构建传统文化、建筑文化资源管理系统,完善的古建筑数字化档案、虚拟展览平台与在传统文化线教育课程,拓展文化服务边界,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3 创新发展机制
构建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运营治理模式。一方面打造包含文庙管理机构、文化企业、教育机构与社区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发展的治理结构,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与创新活力。同时,创新资金保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逐步探索“文化 + 金融”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专业化、复合型的文化服务团队,联动周边文化要素,如亳都新巷、商都遗址博物院、阜民里等,构建以文庙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可持续发展。
结语
文旅融合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价值转化”与“空间功能重构”,构建更具活力的文化生态。研究以郑州文庙为例,探究了文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新思路,旨在探寻文庙特色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融合的文庙发展新路径,以期为文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可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洪芳林,龚蛟腾.国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行动路向[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05):60-74.DOI:10.13666/j.cnki.jnlc.2023.0506.
[2]李国新,李斯.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前瞻[J].中国图书馆 学报,2023,49(06):4-14.DOI:10.13530/j.cnki.jlis.2023044.
[3]别治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策略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4,(1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