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研究

作者

杨江岭

身份证号码:412826199011308032

引言

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技术对于系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但传统继电器保护设备在故障检测和维护方面存在反应慢、隐患不易发现等问题,这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构成潜在威胁。鉴于此,本研究致力于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开发出新的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利用先进的硬件技术和大数据算法手段,实现继电保护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核心功能是及时识别并隔离系统中的故障部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继电保护装置基于对电流、电压等电气参数的监测,在故障发生时,保护设备能迅速响应,并通过切除故障区段,避免设备损坏和系统大范围停运。通过设置适当的参数保护定值与时间延迟,继电器能够有效区分电流、电压的正常波动与故障情况。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继电器会根据设定的条件迅速启动,并发出断路信号,自动切除故障部分。此外,继电保护技术还需要通过继电器与断路器的协同工作,确保在切除故障部分后不影响正常部分的稳定运行,从而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 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装置的影响因素

2.1 设备质量

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装置由过电流保护器、断路器等设备构成,设备质量会对装置整体的运行状况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当保护装置的元器件质量不达标时,可能会出现故障误判的问题,导致正常运行的电路被错误切断,造成不必要的停电事故,或是灵敏度和响应速度下降,难以及时处理故障问题,导致电网事故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当自动化装置的设备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数据采集误差,误导运行人员的判断,引发错误的操作决策,或是降低装置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效率,影响设备自动化操作的安全性。设备质量问题的成因主要涉及设计、生产、运输等环节,设计缺陷会引发设备的质量问题,比如材料选用不当、结构不合理等,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受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较为劣质的原材料或是工艺不规范、未按要求做好质量检查工作等,都会降低设备的质量。

2.2 失磁保护

失磁保护是指在发电机发生失磁故障时进行的保护,发电机励磁电流出现异常或者完全不起作用时,继电装置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继电装置采用一种基于整定数值与有功功率相关的低电压 Ufd(P)、系统低压等作为基本构成,涉及到发电机的静稳界,能够判断发电机失磁后的稳定性是否丧失。静稳阻则在磁场消失后处于静态稳定状态时起一定作用。

2.3 周边环境

周边环境对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装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湿度、灰尘污垢以及电磁干扰等方面。从温度层面看,当处于高温状态时,装置内部的电子元件容易受热老化,导致设备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当处于低温状态时,部分材料会变得脆硬,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从湿度层面,当环境过于潮湿时,装置内部元件在受潮后会出现短路、腐蚀等问题,或是引起装置内部结露,降低装置的使用寿命。从灰尘污垢层面看,环境中的杂质长期附着在装置表面或内部元件上,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会影响其散热效果,造成接触不良或短路问题。电力系统中的高压设备、开关操作等可能会产生电磁干扰,对装置造成冲击,需采取有效的屏蔽或滤波措施进行处理。

3 提升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装置可靠性的方法

3.1 大数据算法与硬件系统的融合

在新型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方案中,大数据算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系统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如继电器保护状态算法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算法模型,对海量的继电器运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以实现继电器保护的失效分析、回归分析等高级功能。通过将大数据算法与硬件系统深度融合,可以将宏观的继电器运行数据转化为微观层面的细致分析,极大地提升了继电器的管理能力和应用水平。硬件系统生成的实时数据经过A/D 转换模块后,输入至大数据算法模型中,实现对继电保护系统健康状态的智能预测和优化控制,最终达到提前预防故障、降低事故风险的目的。

3.2 确保继电保护设备的质量

首先,优质设备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确保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正常工作。然后要加强对继电保护设备的维护管理,定期检查和保养继电保护设备,以确保其性能良好。要加强对继电保护设备的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提高其运行效率。最后,要加强对继电保护设备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确保其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运行。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设备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3.3 关注运行情况周期性升级技术

为了提升自动化装置的可靠性,应密切关注其运行情况,确认其工作状态。一方面,工作人员应定期巡检,检查设备的外观和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另一方面,应利用自动化检测系统分析装置的运行日志和故障记录,为后续的维护和升级环节提供参考。根据实际需求更新硬件配置和软件系统,提高其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以装置中的文件完整性摘要管理模块为例,受传输异常、网络攻击等因素的影响,继电装置需验证文件完整性摘要,以提升应用的可靠性,为了解决文件读写并发程度不高的问题,应采用升级技术,基于 Linux 实现改造优化。

3.4 大数据分析中继电保护系统的计算能力与存储瓶颈

大数据分析对继电保护系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提出了极高要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大数据分析,不仅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还需要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模式识别、故障诊断和预警。然而,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处理常常超出了传统计算系统的工作能力。大数据的计算能力瓶颈表现在系统对复杂算法、深度学习模型及实时分析需求的处理能力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布式计算架构,如 Hadoop、Spark 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数据分析中。通过分布式计算,数据能够在多个节点间并行处理,极大提升了数据的分析速度和精度。在存储方面,通过采用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如 HDFS、Ceph 等,系统能够提供可靠的海量数据存储解决方案,支持高并发访问并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为了突破存储瓶颈,通过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和增量数据存储技术,也能够有效减少数据对存储空间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有效提升装置性能,优化其运行效率,并提高装置处理复杂故障问题的能力,应积极探索提高装置可靠性的方法,比如强调硬件的冗余性、规律性维护设备等,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装置的智能化和自适应化,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志勇,卞振华,王雁冰.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智能运维自动化控制方法[J].自动化与仪表,2023,38(12):60-64.

[2]郑玉平,吕鹏飞,李斌等.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3,47(22):3-15.

[3]于永安.船舶电力系统中的智能继电保护装置软件与硬件开发[J].舰船科学技术,2023,45(21):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