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毛幼一体化进程中,AI人工智能促进家园协同育人模式与效果分析

作者

孙敏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幼儿园

一、缘起:为什么托幼一体化更需要 AI 助力家园协同?

0-6 岁幼儿的成长,就像一场需要 “托育机构、幼儿园、家庭” 共同参与的接力赛。托育阶段打下的 “基础跑”,需要幼儿园的 “加速跑” 和家庭的 “辅助跑” 配合,才能跑出最好成绩。但现实中,这场接力赛常因 “交接棒失误” 而中断:托育老师告诉家长“宝宝需要多练习自主进食”,家长却不知道具体方法;幼儿园布置了 “亲子阅读” 任务,家长却不了解孩子在托育阶段的阅读兴趣。这种 “各说各话” 的共育状态,让托幼一体化的 “协同效应” 难以发挥 —— 而 AI 人工智能,正是能让三方 “同频共振” 的 “智能指挥系统”。

(一)传统家园共育模式的 “三大断层”

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传统家园共育的局限性愈发明显:

信息断层:托育阶段的幼儿行为记录(如 “夜间醒觉次数”)与幼儿园的活动观察(如 “日间注意力时长”)无法衔接,家长拿到的是 “碎片化信息”,难以形成完整认知;

方法断层:托育机构建议 “多让幼儿尝试扣纽扣”,但未告知具体步骤,家长操作时往往不得要领;幼儿园强调 “培养时间观念”,却未结合幼儿在托育阶段的作息特点提供建议;

情感断层:家长对托育机构的信任与对幼儿园的期待常存在差异,当两者的教育理念出现分歧时,缺乏中立的沟通桥梁,容易引发矛盾。

某托幼机构的调研显示, 75% 的家长表示 “不清楚托育和幼儿园的共育重点有何不同”, 68% 的教师认为 “与家长的沟通效率低,反复解释相同内容”。这些断层,让家园协同沦为 “口号式合作”。

(二)AI 技术与家园协同的 “天然适配性”

AI 的核心价值在于 “连接” 与 “赋能”:

它能打破 “托育 — 幼儿园 — 家庭” 的信息壁垒,让 “宝宝今天在托育园自主喝水 3 次”“在幼儿园主动整理玩具 1 次” 等数据实时共享,形成 “成长数据流”;

它能基于数据为家长和教师提供 “精准指导”,比如根据幼儿在托育阶段的 “手部动作发展水平”,推荐幼儿园阶段适宜的 “串珠游戏” 和家庭中的 “剥鸡蛋练习”;

它能通过线上互动模块,让家长、托育老师、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 “育儿讨论”“活动设计”,形成 “情感共同体”。

在上海某 “智慧托幼” 试点中,AI 平台让家长的 “共育参与度” 提升了 40% ,教师的 “沟通时间成本” 降低了 35% ,印证了技术对家园协同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AI 如何搭建托幼一体化的 “家园协同桥”?

将 AI 技术融入家园协同,不是简单地 “把线下沟通搬到线上”,而是要重构 “信息共享 — 策略协同 — 活动共育” 的全流程。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三种核心模式:

(一)“成长数据看板”:让共育信息 “看得见、接得上

1. 构建 “一生一档” 的跨阶段数据平台

AI 系统为每个幼儿建立电子成长档案,托育阶段记录 “进食量、睡眠时长、大动作发展” 等基础数据,幼儿园阶段补充 “社交互动、语言表达、规则意识” 等发展信息,家长通过手机 APP 可随时查看完整数据链。例如:

托育老师录入 “2 岁 3 个月的乐乐能用勺子自主进食,但洒漏较多”;

幼儿园老师看到后,在 “数据看板” 补充 “3 岁的乐乐吃饭洒漏减少,可尝试用筷子夹菜”;

系统自动生成建议推送给家长:“在家可让孩子尝试用儿童筷夹花生,练习精细动作”。

这种 “数据接力”,让家长清晰看到孩子的成长轨迹,也让教师的指导更具连续性。

2. 设置 “发展预警” 的实时沟通模块

当 AI 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时(如 “幼儿连续 3 天进食量下降”“社交互动频次突然减少”),会同时向托育老师、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发送提醒,启动 “三方沟通” 机制。某案例中,AI 发现幼儿豆豆在托育阶段 “午睡时长从 2 小时缩短至 40 分钟”,同步提醒后:

托育老师反馈 “近期更换了午睡环境”;

家长回应 “在家也出现入睡困难”;

幼儿园教师提前准备 “豆豆熟悉的安抚玩具”,避免入园后出现类似问题。

这种 “数据驱动的即时响应”,比传统 “出了问题再沟通” 更具预防性。

(二)“个性化共育策略库”:让育儿指导 “对路、有效”

1. 基于数据的 “阶梯式建议”

AI 系统根据幼儿在托育和幼儿园的表现,推送 “托幼衔接” 的个性化策略:

对 “语言发展迟缓” 的幼儿:托育阶段建议 “家长每天用‘描述性语言’讲解日常活动(如‘妈妈现在在切苹果,红色的苹果,圆圆的’)”;幼儿园阶段推荐 “多参与‘故事接龙’游戏,教师刻意放慢语速等待其表达”。

对 “分离焦虑明显” 的幼儿:托育阶段指导 “告别时明确告知‘妈妈下午接你’,不偷偷离开”;幼儿园阶段建议 “家长和教师同步使用‘安抚物过渡法’,让幼儿携带熟悉的玩具”。

这些策略不是 “通用模板”,而是结合幼儿数据生成的 “定制方案”。某家长反馈:“以前不知道怎么帮孩子适应幼儿园,现在系统会告诉我‘今天可以练穿脱外套’,很具体,有方向。”

2. 跨阶段的 “育儿经验库”

AI 平台设置 “家长分享区”,托育阶段的家长可提问 “孩子快入园了,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有经验的幼儿园家长可分享 “我们是通过‘参观幼儿园’‘角色扮演游戏’帮孩子适应的”;教师也会在分享区补充 “托育阶段可重点练‘自主如厕’,幼儿园更关注‘集体如厕规则’”。这种 “经验接力”,让家长不再 “孤军奋战”。

(三)“线上线下联动”:让共育活动 “连得起、做得实”

1. 跨阶段主题共育活动

AI 系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发起 “托幼衔接” 主题活动,如 “我的小手真能干”:托育阶段:家长带孩子拍 “自己用勺子吃饭” 的视频上传平台,教师点评 “握勺姿势正确,可尝试挖勺子深处的食物”;

幼儿园阶段:组织 “小手作品展”,展示幼儿 “自己系鞋带”“整理书包” 的照片,邀请托育阶段的家长和幼儿参观,形成 “成长可视化” 的衔接体验。

2. 实时互动的 “育儿微课堂”

针对家长的共性困惑,AI 平台定期推送 “托幼共育微视频”:托育老师讲解 “如何通过绘本缓解入园焦虑”,幼儿园教师补充 “入园后如何延续绘本中的安全感建立”,家长可在线提问 “我家孩子怕老师怎么办”,形成 “问题 — 解答 — 延伸” 的互动链条。某期微课堂 “孩子挑食怎么办”,参与家长达 92% ,课后实践反馈 “有效改善” 的占65% 。

三、憧憬:AI 助力家园协同的 “未来模样”

(一)技术更 “懂” 人心,沟通更有温度

未来的 AI 系统可增加 “情感识别” 功能:通过分析家长提问的语气、教师记录的用词,判断其情绪状态,自动调整回应方式 —— 对焦虑的家长,用更温和的语言提供具体步骤;对忙碌的教师,优先推送 “精简版沟通要点”。技术的终极目标是 “让沟通更高效,让情感更浓厚”。

(二)数据更 “安全”,信任更稳固

需建立 “数据安全防火墙”:明确 “幼儿成长数据仅用于共育,不向第三方泄露”,家长可随时查看数据使用记录、申请删除敏感信息。只有筑牢 “隐私防线”,才能让家长放心 “把孩子的信息交给系统”,让信任的基石更稳固。

(三)协同更 “深入”,形成 “教育共同体”

未来的 AI 平台可增加 “共育决策投票” 功能:针对 “幼儿午睡时间调整”“托幼衔接活动安排” 等事项,让家长、托育老师、幼儿园教师共同投票决定;开发 “家庭 — 园所” 资源共享模块,如家长分享 “适合托育阶段的亲子游戏”,园所开放 “幼儿园活动视频” 供托育家庭参考。这种 “深度参与”,能让家园协同从 “被动配合” 变为 “主动共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2]王东华.托幼一体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高丙成.人工智能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伦理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3(04):23-30.

[4]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园共育质量评价研究报告[R]. 2022.

[5]周兢. 0-6 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