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

周伟

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200

引言

中国机械工业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面临由"量"向"质"转型的迫切需求。当前行业存在两个突出矛盾:一方面,主机厂对零部件质量要求持续提高;另一方面,配套供应商受制于技术积累不足和人才短缺,质量管控能力提升滞后。研究表明,设计阶段产生的质量缺陷修复成本是制造阶段的10 倍,而使用阶段的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更高达制造阶段的100 倍。传统以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满足复杂机械产品的质量需求。然而,传统的以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复杂机械产品的质量管理需求,所以对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概念形成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完整过程,可系统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设计开发阶段、生产制造阶段、服役运行阶段和报废回收阶段。在设计开发阶段(通常占生命周期成本的 5-10% 但决定 80% 的质量特性),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和样机验证等环节,需要通过QFD(质量功能展开)将客户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参数,并运用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进行质量风险预防。生产制造阶段(占生命周期成本的 30‰ )涵盖工艺规划、零部件加工、装配调试和出厂检验等过程,其核心是通过SPC(统计过程控制)和防错技术确保制造质量稳定性。服役运行阶段(占生命周期成本的 40‰ )是产品实现价值的关键时期,需要建立基于物联网的状态监测系统和预防性维护机制,典型的工程机械产品服役期可达 8-15 年。最后的报废回收阶段(占生命周期成本的 5-10% )涉及拆解、再制造和材料回收等环节,通过绿色设计可提升材料回收率至 85% 以上。

(二)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强调质量问题的源头控制,基于"质量金字塔"理论,设计阶段的质量缺陷在后续环节会产生 10-100 倍的放大效应。具体实施包含三个层面:在设计前端,采用Proactive FMEA方法,通过历史质量数据库预测潜在失效模式,某重型机床企业应用该方法使设计变更减少 37% ;在过程控制中,建立质量门(Quality Gate)评审机制,在关键节点如设计方案冻结前进行多学科联合评审;在技术手段上,应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虚拟验证,某工程机械企业通过转向系统数字仿真提前发现 12 处干涉问题。预防性质量管理的核心指标是设计成熟度(Design Maturity),要求在样机阶段达到 90% 以上的设计冻结率。统计显示,优秀企业可将 80% 的质量问题遏制在设计阶段,相比传统检验式管理,质量成本可降低 30% 。

2.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要求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职能的质量数据闭环系统。实施框架包含三个维度:组织维度上,组建由研发、工艺、质量等部门组成的IPT(集成产品团队),某航空发动机企业通过IPT模式将问题解决周期缩短 60% ;数据维度上,构建统一的质量数据中台,实现从CAD模型到售后服务数据的全链路贯通,典型应用如基于PLM系统的变更联动机制,设计变更可自动触发工艺文件和检验标准的更新;流程维度上,建立CRP(跨部门评审流程),确保关键质量决策获得多视角评估。

3.追溯性原则

追溯性原则要求建立基于唯一标识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档案,其技术架构包含三个关键组件:标识系统采用GS1 或IIoT标准为每个产品/零部件分配唯一ID,某轴承企业通过激光打标实现 micron级追溯精度;数据采集层集成MES、QMS等系统数据,涵盖材料批次、加工参数、检测结果等 200+ 质量特征;分析层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某核电设备供应商建立的质量区块链已记录超过500 万条可信数据。追溯系统要实现"5W"追溯能力(When/Where/Who/What/Why),支持正向追踪(原料→成品)和反向追溯(故障件→工艺参数)[1]。

二、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措施

(一)设计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

设计开发阶段是机械产品质量管理的源头环节,决定了产品 80% 以上的质量特性。在这一阶段,质量管理需要重点关注需求转化、设计方案优化和设计验证三个关键点。首先,要通过市场调研和客户访谈,准确捕捉用户需求,例如新能源汽车企业对电池包的结构强度、密封性能等核心要求。现代质量管理强调采用质量功能展开(QFD)方法,将客户语言转化为工程技术参数,建立客户需求与设计特性的关联矩阵。以宁德时代的电池包开发为例,其通过收集全球超过10000 名电动车主的反馈,确定了 12 项关键质量特性,并逐级分解到每个零部件的设计参数中。其次,采用数字化设计工具进行多方案比较。当前主流的做法是建立数字孪生模型,通过多物理场仿真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性能表现[2]。某新能源车企在开发电驱系统时,对 30 多种电机拓扑结构进行电磁-热-结构耦合仿真,最终选择的方案使效率提升 3% ,噪音降低 5dB。同时,要重视设计失效模式分析(DFMEA),特别是对安全关键件如电池管理系统(BMS)进行全面的故障树分析,识别潜在失效路径并制定预防措施。最后,通过快速原型制作和台架试验验证设计可行性。特斯拉在Model 3 电池组开发时,通过 2000 多次的计算机仿真和50 多次的实物测试,最终确定了最佳的电池模块布局方案。

(二)生产制造阶段的质量管理

生产制造阶段是将设计意图转化为实物产品的关键过程,其质量管理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质量表现。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机械部件如电机、减速器等,需要建立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在原材料控制方面,要实施严格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生产就建立了四级供应商管理体系:对正极材料供应商实施驻厂质量监督;对隔膜供应商要求提供每批次的透气性测试报告;对电解液供应商进行季度飞行检查;对所有原材料实行"批批检"制度。通过这种管控模式,其原材料不良率控制在 0.01% 以下。在过程控制方面,需要重点监控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某电机生产企业将 50 道工序划分为3 个质量等级,对动平衡、绕组浸漆等关键工序实施SPC控制,要求CPK持续保持在 1.67 以上。同时采用MES系统实时采集设备参数和质量数据,当检测到异常时自动触发报警并停止生产[3]。对于焊接、热处理等特殊过程,则通过工艺验证确定过程窗口,并实施百分之百的检验。在成品检验方面,要建立多层次的检验体系。蔚来汽车在电机总装线设置了 12 个质量门控点,包括5 个操作者自检点、4 个工序互检点和 3个专职检验点。通过自动化检测设备对扭矩、振动、绝缘等关键参数进行 100% 检测,并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趋势。该企业还建立了"质量追溯墙",将每月的前三大质量问题可视化展示,推动持续改进。

(三)服役运行阶段的质量管理

服役运行阶段是产品实现使用价值的时期,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机械系统,需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监控体系。

现代质量管理强调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使用过程的实时监控。特斯拉的电机系统装有多个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温度、振动、电流等 30 多项参数,通过车联网传回数据中心。当检测到异常模式时,系统会自动推送维护建议或预约服务。据统计,这种预测性维护可使电机故障率降低 60% ,维修成本减少 45%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4]。小鹏汽车构建了三级服务体系:云端技术支持中心负责大数据分析和远程诊断;区域技术专家提供现场支持;授权服务网点执行标准化维修作业。其对常见质量问题如电机异响制定了包含 12 个检查步骤的诊断流程,确保全国服务标准统一。该企业还建立了故障件分析实验室,对返回的部件进行拆解检测,找出根本原因并反馈给设计和生产部门。用户反馈管理也是重要环节。理想汽车开发了"质量直通车"系统,客户可以通过APP直接反馈质量问题,所有问题在24 小时内得到响应,并纳入企业质量改进系统。该企业每月分析客户投诉数据,识别TOP3 问题并成立专项改进小组。通过这种机制,其电机系统投诉率在半年内下降了 70% 。

(四)报废回收阶段的质量管理

报废回收阶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环节,也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阶段。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机械部件,需要建立绿色循环的质量管理体系。科学的报废评估是首要环节。宁德时代开发了电池健康状态(SOH)评估系统,通过容量测试、内阻测量等 8 项指标,准确判断退役电池的剩余价值。根据评估结果,电池包会被分为A-E五个等级,A级电池可用于储能电站,E级电池则进入材料回收流程。这种分级利用模式使电池残余价值提升了 30% 。在拆解过程方面,需要专业的工艺和设备支持[5]。宝马集团开发了电池包自动化拆解线,采用视觉引导机器人进行精准拆解,整个过程控制在 15 分钟内完成。拆解后的电池模块经过检测,性能良好的可以用于低速电动车或储能系统,性能衰退的则进入材料回收环节。该企业还建立了材料追溯系统,确保所有回收材料都可追溯至原始电池包。材料回收环节需要特别关注环境友好性。某回收企业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电池材料,通过多级过滤和废水处理系统,使重金属回收率达到 99% 以上,废水排放符合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对于电机中的永磁材料,则通过特殊的退磁和分离工艺,使稀土元素的回收率超过 95% 。

结语

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采用系统化思维,覆盖从概念设计到报废回收的所有环节。在新能汽车领域,优秀企业通过数字化设计工具、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监测和绿色回收工艺,实现了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建议企业加大质量数据中台建设,实现全价值链的质量数据贯通;培养复合型质量人才,提升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的质量生态系统,与供应商、客户协同推进质量提升。只有坚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优势。

参考文献

[1]薛培婧,侯亚楠,高光军,等. PFMEA技术在机械复合管制造过程质量中的探索与应用 [J]. 科技与创新, 2025, (11): 219-222.

[2]赵忠玉,王婷. 机械标准与产品设计偏差关联性研究及其质量控制策略优化 [J].标准科学, 2025, (06): 104-108.

[3]贾俊良. 机械加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 54 (03):73-75.

[4]高园园,洪铦栋,陶宝平,等. 复杂数据驱动下的质量检测、监测与运维技术研究综述 [J/OL]. 中国管理科学, 1-16[2025-07-19].

[5]程海洋. 机械加工工艺对零件加工精度影响及质量控制措施 [J]. 模具制造,2025, 25 (01):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