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研究
赵炜
淮安市新安小学 江苏 淮安 223200
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人们对创新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小学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点科目,在创造力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本文研究基于教学实践而展开,探究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美术创造力发展策略,帮助学生实现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价值
在小学教育体系下,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创造力作为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学生进行艺术表达的一把钥匙,也是学生今后面对复杂社会环境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1]。美术教学以视觉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给学生以自由表达和创新探索的场所,推动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用多元视角去观察世界、表达思想。这样的创新思维培训可以被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助力学生更为灵活地处理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独特审美意识和个性表达的养成,有利于文化自信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从长远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造力是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创新的基础,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人才。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一)营造开放、多元的美术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学创设开放多元的教学情境,突破传统课堂封闭性和单一性的束缚,有利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并富有探索性的场景,可以使学生从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得到灵感启发、打破思维定式、达到创造性表达的目的[2]。
以“未来城市”专题绘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课堂布置为“科技展览馆”,墙上贴上科幻电影海报、未来建筑设计草图,并播放富有未来感的电子音乐做背景。同时,提供超轻黏土、废旧材料和发光贴纸等多样化创作素材,促使学生打破传统绘画工具局限。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艺术家对未来城市的想象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城市的职能将是什么”“建筑形态会有哪些改变”等开放性问题。在这一场景下,学生不再囿于现实建筑固有形态,一些创造会飞翔的生态城市,采用透明塑料片和LED灯来模仿悬浮结构;有些设计可以和住户进行交互的智能建筑,使用超轻黏土来塑造富有表情的建筑外观。开放而多元的情境给学生以宽广的想象空间,让每一部作品富有独特创意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建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需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给予适时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与创作[3]。
在“我设计的服饰”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从古典汉服、旗袍到现代潮牌、科幻服饰等多种丰富的设计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设计方向。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怎样透过剪裁结构来展现服饰之功能特性?”“如何利用面料质感和图案搭配准确地传达服饰的主题?”激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和新颖设计构思,在进入创作环节时,教师放弃了工具和技法相统一的要求,鼓励学生按照设计理念自由地选择表现形式。部分同学以柔软皱纹纸和丝带为载体,采用折叠,缠绕等技法立体地呈现出古风襦裙层层叠叠的飘逸效果;有些同学利用废旧牛仔布和金属配件拼贴搭配富有朋克风格个性大衣;也有同学用丙烯颜料画水墨纹样于白色坯布之上,晕染着雅致的新中式情调,这种生本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设计潜能,还能使每一幅作品变成独特创意和文化理解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制定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
小学美术课程内容如果能够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并融入趣味性和实践性元素,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创作热情。趣味性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而实践性活动则为学生提供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机会,二者结合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动手操作和趣味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认知,也发展了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以“蔬菜创意雕塑”这一课程为背景,教师成功地将学生日常所吃的蔬菜转变为艺术创作素材,这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还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在上课之前,教师出示了以胡萝卜为原料刻成的花和以南瓜为原料做成的小动物的创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于蔬菜造型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切割、拼接、组合等雕塑基本手法,鼓励学生试着利用黄瓜、土豆、青椒等菜来进行立体造型。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探索着不同蔬菜所具有的特点,有的还利用藕的孔和形状,把它们刻划成礁,配上彩椒切成片做成“热带鱼”;有些学生把长茄子和胡萝卜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造型夸张的“外星生物”,同时教师还设置“蔬菜雕塑博览会等”展示环节,学生相互介绍作品创意,投票评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最好的工艺作品”等。这一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打破了对于蔬菜的传统理解,把日常器物变成艺术创作媒介,既促进美术技能的掌握,又能培养在平凡事物中寻找创造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策略对美术教学创新指明了方向。今后,需要不断深入实践,依据教学动态优化策略,帮助学生释放美术学习的创造潜能,从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志敏.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研究[J].知识文库,2023(04):52-54.
[2] 凌晨.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路径分析[J]. 小学生( 上旬刊),2024(11):130-132.
[3]林诗仪.陶行知理论下的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5(1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