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再生能源电气技术的绿色住宅节能减排策略研究
胡帅
越秀(湖北)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430000
1.绿色住宅典型能耗结构与碳排放特征
绿色住宅作为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的核心载体,其能耗结构与碳排放特征呈现出显著的优化特征。典型绿色住宅的能源消耗主要由供暖制冷、生活热水、照明插座及可再生能源系统构成,相较于传统住宅,其能源需求强降低。[]这种结构转变源于被动式设计策略的应用,如高性能围护结构和自然通风采光系统,使建筑本体能耗需求大幅削减。碳排放特征呈现三重优化路径:首先,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显著,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地源热泵等技术,可再生能源占比可达三成,直接降低电网电力依赖;其次,能效提升带来间接减排,高效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使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降至传统建筑的一半;最后,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延伸减排边界,装配式建造技术减少施工阶段碳排放,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大力优化材料利用率。
2.住宅建筑节能减排的核心需求与挑战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住宅建筑节能减排呈现三大核心需求:首先,能源结构转型需求迫切,这要求构建以光伏、地源热泵、氢能储热为核心的新型能源系统;其次,能效提升需求持续深化,需通过被动式超低能耗技和主动式智能调控技术实现综合能效提升;第三,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需求凸显,需将碳排放控制从运营阶段延伸至建材生产、施工建造、运维维护全链条。
实现这些需求面临多重技术-经济-社会复合挑战:技术层面,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与建筑负荷连续性的矛盾突出,光伏发电午间富余与早晚高峰缺口形成“鸭子曲线”,需通过多能互补,如光热-光伏-储能协同,和需求侧响应实现时空匹配;系统集成方面,住宅能源系统呈现“四多四高”特征:设备种类多、控制节点多、数据维度多、利益相关方多,技术复杂度高、安全要求高、协调难度高、用户期待高。且亟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住宅能源管理系统(HEMS),当前国产系统在协议兼容性、预测精度、控制策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
3.绿色住宅可再生能源电气化系统运行调控策略
绿色住宅可再生能源电气化系统运行调控策略的核心在于构建“预测-调控-响应”三级能源管理架构,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能源流与信息流的深度耦合。
3.1 基于预测的运行优化策略
基于预测的运行优化策略是绿色住宅能源系统实现高效低碳运行的核心支撑,其通过构建“数据驱动-模型预测-动态优化”的闭环控制体系,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与建筑负荷随机性之间的矛盾。该策略以多源数据融合为基础,采用时空耦合的预测模型,结合滚动优化算法,实现能源生产、存储与消费的精准匹配。
在预测模型构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气象-设备-用户”三维协同预测方法。通过部署微型气象站实时采集光照、温度等关键参,结合卫星云图与数值天气预报数据,构建短时高分辨率气象预测模块。设备层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光伏组件效率衰减模型和储能系统健康度评估模型,实现设备状态精准预测。用户行为预测则通过智能家居传感器网络采集海量行为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用电模式,使分户级负荷预测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动态优化机制设计上,开发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实时优化引擎。该引擎以15 分钟为控制周期,在每个周期内:首先基于最新预测数据更新系统状态;随后以运行成本、碳排放、用户舒适度为多目标函数;最后通过优化算法求解最优控制序列。实际应用显示,该策略可显著提升光伏就地消纳率,优化储能系统充放
效率,并增加峰谷电价套利收益。
3.2 实时能量管理与协调控制
实时能量管理与协调控制是绿色住宅能源系统实现安全、高效、经济运行的核心环节,其通过构建“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架构,实现多源能源的动态匹配与设备间的协同优化。该体系以高精度传感器网络为基础,依托边缘计算平台强大的实时处理能力,对光伏发电、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桩及建筑负荷进行全要素监测与智能调控。
在感知层,系统部署了覆盖全场景的智能传感器阵列:光伏组件表面配置辐照计与温度传感器,储能系统集成电压、电流、温度三重监测模块,建筑内部则通过智能电表与环境传感器网络实现用能行为的全息感知。这些数据通过低时延工业总线汇聚至边缘控制器,为实时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决策层采用分层递阶控制架构:底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以 5 分钟为控制周期,综合考虑光伏出力预测、负荷需求预测及电价信号,生成储能充放功率、柔性负荷调节量等控制指令;上层通过多智能体协调机制,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热泵运行等大功率设备间的功率冲突问题。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体系可使光伏就地消纳率提升至 90% 以上,储能系统日循环效率提高 10%-15% ,同时将需求响应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
3.3 需求响应策略集成
需求响应策略集成是提升绿色住宅能源系统灵活性与经济性的关键路径,其将用户侧资源转化为可调度的虚拟电厂单元。该策略以用户舒适度为约束边界,创新性地融合价格型、激励型与自主型响应模式,形成多层次需求响应体系。
在技术架构上,系统通过智能电表、非侵入式负荷监测设备及智能家居终端,实现用能设备的精细化感知与可控化改造。基于用户用电行为聚类分析,将负荷划分为刚性负荷,如冰箱、照明,与柔性负荷,针对不同类型负荷设计差异化响应策略。[]当电网发出调峰需求时,系统优先调用储能系统放电,其次启动可中断负荷(如非必要家电),最后通过空调集群控制实现毫秒级功率调节。实际工程数据显示,集成需求响应后,住宅峰值负荷降低,光伏就地消纳率提升,用户年度电费支出减少。为保障用户参与积极性,策略创新性地设计“碳积分+现金补贴”双轨激励机制。用户通过参与需求响应积累碳积分,可兑换物业费折扣或社区服务;同时根据实际响应量获得直接经济补偿。
结语
绿色住宅作为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其能耗结构优化与碳排放控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实现全链条深度脱碳仍面临多重挑战。通过构建“预测-调控-响应”三级能源管理架构,融合多源数据预测、实时能量协调及多层次需求响应策略,可有效破解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与建筑负荷随机性的矛盾。未来需进一步突破系统集成技术瓶颈,完善用户激励机制,推动绿色住宅从单一节能向产消一体化转型,为建筑领域“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廖巍. 可再生能源电气技术在绿色住宅节能减排中的应用[J]. 广东建材,2025,41(07):125-128.
[2] 万跃贺. 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电气技术探讨[J]. 流体测量与控制,2024,5(05):98-101.
[3]史弘.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探讨[J].电动工具,2024,(03):40-42.